注:去年去的,觉得很好,准备另发贴的,看淡茶一杯写得好,就不再另发。 感受碛口 也去过一些地方,但许多的风景在脑海里基本上定格为青山绿水,没有了特别的感觉,唯独碛(qì)口让我在静静的夜里经常想起。想碛口的繁华?想碛口的秀丽?想碛口的古朴?好像都不是。沧桑!对,是碛口的沧桑令我难忘。 一下车,让我关注的不是古镇建筑,而是在薄雾下静静流淌的黄河。我们到的时候是下午的四点多,天气有些阴沉。黄河由北而来,在碛口这里形成一段相对平静的水域。河水静静地流淌,混浊的水遮盖了水里的一切。河对岸是伫立的黄土崖壁,隐约见一些窑洞早已成为废弃的残垣断壁,零星的树木叶已飘落,微风吹来将我的思绪飘向远方:几百年前,站在这石板上伫立凝视黄河的人又在那里?顺着黄河往南望去,是一段一段的激流浅滩。据说那里的激流浅滩落差高达5米,一般的艄公是不敢从此过的。黄河水在这浅滩上翻腾咆哮,桀骜不顺,发出巨大声响,激起雪一般的浪花,很容易让人想起“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诗句来。山的气势、河的雄浑,形成了“虎啸黄河,龙吟碛口”的壮阔而又苍凉的画卷。 放下行李,简单梳洗之后,我们10余人去看碛口的建筑。因为才从平遥古城徜徉了三天,对眼前的古建筑倒是有些漠视了。这里的建筑也是基本保持了明清风格,青砖黑瓦,房子上有砖雕、木雕、石刻。让我感兴趣的是碛口的历史。碛口曾经是一个贸易中转站,从清代乾隆年间兴起,此后200余年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商贸重镇,镇上店铺、商号一家连着一家,窑院一层接着一层。从早到晚,坐商、行商忙忙碌碌、红红火火,民间有“驮不尽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之说,还有“青定头,南峪口,拴起骡子跑碛口”的民谣,可见当年的繁华。而今,生气勃勃的贸易气息在古镇里已经荡然无存了,曾经繁忙的码头只有几只破旧的船只在停泊;不时有农妇挑着木条筐慢慢走过,筐里装着南瓜、西红柿、黄瓜等蔬菜,在石板街稍微宽一些的地方搁下担子,等待偶尔来人购买;烧饼铺子的饼现烤、现卖,热腾腾、香喷喷却不现购买的繁荣景象。漫步在五里长街上,感受古朴而破旧的民宅、小巷,感受文化的安静而沉寂,在慢慢的游荡中,在仔细的体会中,我仿佛穿越了一个时空隧道,一下走进了历史,一切都那么悠远、深沉、厚重。 第二天我们去游览保存古民居完好的村落――西湾村。村头的老枣树,斑驳裂裂的表皮印满风刀霜剑的痕迹。村子坐落在黄土沟壑深处,是陈氏家族聚居的地方。民居沿坡呈阶梯状分布,一层层的窑洞错落有致,据说其总面积达3万平方米,属于全国保存下来的面积最大的明清民居之一。尽管我不懂建筑,但我还是被这种依山而建,层层叠加、家家户户紧密相连的窑洞风格所感动,我看到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融合,感受的是一切默默无语的却平常、沉默地昭示着生命的顽强。 “白云千载空幽幽”。由繁荣到衰败、由艳丽到苍凉要经过怎样的岁月?眼前的古镇清凉悠远,一代又一代的船工哨子已经消散在岁月的风里。黄河依然在日夜奔流,坚守着那亘古不变的沧桑。 在平遥住的酒店(照片一) 碛口古镇的渡口(照片二) 小巷中的我(照片三)    [此帖子已被 爱木子 在 2009-2-5 9:04:45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