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汉服”初述》
--- --- 疯书生白话“天骄圣典·文化婚礼”系列之:002篇
2011-10-26
什么是“华夏”?
什么是“汉服”?
什么又是“汉服”与“华夏”的关系?
什么更是“汉服的章服制度”与“华夏文明的伦理体系”的关系?
初见以上问题的人们难免失笑,可谓我问得粗浅。然而,如此耳熟能详的词汇,仓促面对时,十亿人民中间十之八九,恐怕少有人能够做个恰当的阐释交待吧。呵呵。
看到这里,恐怕不“摆渡”划拉几下,是难以回复的吧?
倒也不必沮丧难堪。我只管把自身扫盲的心得晾晒一番,供大家鉴别分享。我深知:“华夏”或“汉服”之博大,非几十万言不能叙述及全貌,本文只是七拼八凑图个字义寓意的PATCHWORK,也顾不得会贻笑大方了。搏一文,窥一斑,也算我对于华夏与汉服的热忱心的表达。
“汉服”即汉族服饰的简称,主要是指上溯炎黄,下至宋明,汉族人民所著服饰为基础,自然发展演变而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集合。
至于“华夏”的渊源,更有源自服饰、源自族称、源自山岭河流许多种说法。
《春秋左传正义》:“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故称夏。”《伪孔传》:“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
《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汉服”,几乎成了“华夏民族文明的象征”。例如五胡乱华期间的汉族士人“衣冠南渡”事件。将中原文化普及到南边,保留和促使了华夏文明的繁荣。足见汉服与华夏文明的密切关联。
因此,所谓“华夏”,“夏”字,为疆域广阔、物产丰饶、礼仪立邦。而“华”字,则代表了“汉服的华美”。
简单说,华夏民族,就是在无垠辽阔肥美丰饶的疆土上,穿着华美服饰,行为周制礼仪“文明的人们”。
(也包括如今那些市井巷尾赤膊叼烟打了小麻将的晃晃们哦。呵呵。)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这里的“汉”主要是指汉朝,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所谓“汉人”的名字形成,直接与汉朝有关。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
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
所谓右衽,有点像幼童小时候穿着的那种小夹袄。整幅的衣服拉过覆盖到右侧腰际,系上绳带。
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深衣”制、“襦裙”制等类型。
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所以,古代的胖纸们很是得意,他们更容易撑起来那些袍服般的汉服,显得器宇轩昂挺拔的伟岸形象呢。这些个特点,与现代凹凸有致贴肉的时尚暴露款,大相径庭。更遑论神马比基尼样式了。
《礼记?深衣》记载:“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续衽钩边.要缝半下.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故规者.行举手以为容.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义也.故易曰.坤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五法已施.故圣人服之.故规矩取其无私.绳取其直.权衡取其平.故先王贵之.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具父母.大父母.衣纯以缋.具父母.衣纯以青.如孤子.衣纯以素.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
规,是圆,代表天,指袖子,代表君子圆润而刚强,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矩,是方,代表地,指领子,代表君子方正而厚重,即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绳,指人立于天地间,是背后的中缝,代表君子做人正直。 权,统合深衣下身的十二片,代表十二月,元气一统,君子安其志。 衡,代表深衣下摆的平衡,君子平其心,行不偏不党的中道。
深衣根据衣裾绕襟与否可分为直裾和曲裾。
衣裾不绕,为直。称为直裾。
绕了,为曲。称为曲裾。
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然后腰部缚以大带,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这一状况就是古籍资料提到的“续衽钩边”。
直裾,衣服的大襟。直裾深衣不绕襟,衣裾在身侧或侧后方。汉代以后,由于内衣的改进,盛行于先秦及西汉前期的绕襟曲裾已属多余,本着经济胜过美观的历史发展原则,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成了深衣的主要模式。
襦裙,襦:短上衣,一般长不过膝。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是汉民族的日常衣着之一。亦泛指衣服。 苏辙 《蚕麦》诗:“不忧无饼饵,已幸有襦裙。”襦裙由短上衣加长裙组成,即上襦下裙式,套装。
(这种款式,好似苏格兰男人隔海继承去鸟!继承的途中布料缩水后,款制也就拉到膝盖之上了吧。呵呵。)
与其它服装形制相比,襦裙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上衣短,下裙长,平面裁剪,多缘边,绸带系结;上襦变化主要在领型及门襟上,下裙长至鞋面。上下比例体现了黄金分割的要求,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这种搭配风范,现今很多女孩子也效仿热衷了,显得腿儿更修长美妙了。再踩上一双松糕鞋,宛如天生秀腿天使一般了。
隋唐齐胸襦裙—— 隋唐流行一种高腰襦裙,裙际线很高,束于胸部以上,被称为齐胸襦裙。
(这个说法是否暗示隋唐时候的妇女们是胸乳饱满的呢?我想,那个满城尽是黄金甲的导演必定是信了这个观念的吧。)
袄裙约起源于明初,为交领要是,至腋下束带,上衣较长,也在下裳外,但不用腰带束之,两边开衩,有中缝,配以百褶裙或马面褶裙
褙子。一种由半臂或中单演变而成的上衣。相传始于唐 ,盛行于宋元 ,在明代被称为披风。 宋制的褙子为长袖、长衣身,腋下开胯,即衣服前后襟不缝合,而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的样式。这腋下的双带本来可以把前后两片衣襟系住,可是宋代的褙子并不用它系结,而是垂挂着作装饰用,意义是模仿古代中单交带的形式,表示"好古存旧"。
襕衫,中国汉民族传统服饰之一,始现于唐,兴于宋明,古时多为士人所服。因其于衫下施横襕为裳,故称:“襕衫”。是一种裳下摆接一横襕的男人长衫。多为宋明时期学子所穿着。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
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汉族人装饰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喜饰玉佩玉。有点跟现代人喜欢腕表手链一样,也算一种显摆吧。
因此,我们说到汉服,应该是有一个头冠、衣衫、足履、配饰相对完整的一幅画面的。
读到这里感觉恍惚糊涂的人们,
一点也不要失望。
礼乐相和、汉服霓裳!
华夏文明曾经的璀璨,又如何是我两三百句可以说的清爽的呢!
深入到汉服的“章服制度”与“华夏伦理”之间的渊源交集,更是需要一篇一篇细数其详的。
我自己很有耐心,因为我感觉我需要被扫盲。
至于你,如果你需要了解汉服,如果你需要了解如今与西方文明执行的“法制信奉”所不同的华夏“伦理情理体系流行”的历史根源,
请跟踪我的下篇吧。感谢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