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wangbee

大地的阶梯 - 2010西北游踪

  [复制链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8-8 05: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博格达山和盐山-火焰山之间,在盆地里的北半部,天山水系冲刷着山体,夹带的砾石被带到了这片地区的各个角落,形成山麓的洪积扇砾石区。

博格达山冰雪融水和降水形成的河流流出山口以后,刚一进入山麓洪积扇就因为洪积扇砾石区的强透水性而转入地下。

而且,由于盐山-火焰山的阻拦,丰富的地下水就储存在博格达山和盐山-火焰山构成的这个北部盆地的地下,形成了一个地下水的潜水带。

因此,在北半部的盆地,形成一个绿洲,绿洲的南端对应葡萄沟。

这一带埋藏的地下水深度很大,只有在盐山-火焰山的北沿有泉水溢出,泉水通过阶梯式的地势,沿着沟谷穿过盐山-火焰山。这也成为了南部吐鲁番盆地农业灌溉的泉源。
IMG_8419-5.jpg
IMG_8427-4.jpg
IMG_8468-2.jpg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8-8 05: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向南出了葡萄沟,继续沿着火焰山南麓向东走。有意思的事情又发生。

火焰山北麓形成的地下水潜水带所孕育的绿洲并没有在北半部的盆地里形成一个整片的绿洲。
IMG_8535-3.jpg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8-8 05: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往东走了大概十几公里,路牌显示已到了胜金口。

在这里,南北向上又出现了一条沟谷,叫木头沟。

沿着沟谷往北穿行到末端,再次进入北半部的盆地时,这里又形成了一片胜金绿洲。

而在和葡萄沟之间相隔的这十几公里,却是大片的沙砾浅丘。

这种情况在今天的行程里反复出现,后来便是苏巴什绿洲,南面对应吐峪沟。再往东,还有连木沁绿洲对应斯尔克甫沟,鄯善绿洲对应树柏沟。
IMG_8595-2.jpg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8-8 05: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古以来,盆地内部分布的这些绿洲之间相互交通,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它自身及其通往外部的道路。

这些南北横贯山系的沟谷、山口对交通也产生了影响,成为盆地内部南北向交通的要道。并且,各条沟谷和东西向的道路相交,构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

东西方向上,以吐鲁番(交河故城)为中心,向西有托克逊(唐西州天山县)、库米什(银山道),和由此向南经兴地、翻越库鲁克塔格到达营盘;

向东走,有胜金口(高昌故城、唐西州高昌县),向北经过胜金沟谷穿越火焰山,再沿恰勒坎山谷北行翻越天山,到达奇台县,西行就能到吉木萨尔(北庭都护府);

再向东,走有鲁克沁(柳中城、西域长史府)向南到达罗布泊,或者载稍向南到鄯善县迪坎儿后,由此向东南穿越噶顺沙漠,到达敦煌;

继续向东,到达哈密,和由此南下到达敦煌的伊吾道。

曾经的历史被312国道、314国道、以及连接国道的交错的省道或者乡道,刻画在了如今吐鲁番盆地的土地上。
IMG_8286-3.jpg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8-8 05: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胜金口往南,海平面以下50米、火焰山南部平原绿洲,是吐鲁番盆地时空的中心。

古老的岁月里,天山的河流把沙石冲刷到这洼地的底部,时间的河流也把吐鲁番的历史沉积在了这里。

高昌,背倚火焰山、面对艾丁湖。那时,它声名显赫,吸引着东来西往的每一个官民商旅。

丝路就在他身旁穿过。
IMG_8585-2.jpg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8-8 05: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光在丝路上不停穿梭,每每经过它那十二米高的城墙,总是要停下他匆匆的脚步,驻足将息,将他肩挑背扛的那些个历史重大事件一股脑儿卸载于此。

一墙之隔,另一边的古城里,过去仿佛仍然在继续。车来人往,牛马嘶啼,那声音似乎要穿越了这厚重的土墙,飘进我们的耳朵。
IMG_8538-5.jpg
IMG_8540-5.jpg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8-8 05: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胜金口往北,木头沟。沟谷里流淌的河流,千年如一日的从火焰山山崖上的千佛洞前流过。

窟内,光线昏暗,残存的壁画斑驳褪色。

岁月模糊了曾经的所有。分不清那壁画里的故事是景教、摩尼教还是佛教的,辩不明那黯淡的轮廓是佛祖、比丘还是供养人。

洞窟外,阵阵轻快明亮的旋律从维族大爷手里的热瓦普和手鼓传出,未曾停歇。

此声此景,竟如此和谐。

虔诚的气氛如同传唱千年的旋律一样,任凭时空变换,在此萦绕千年,分毫不减。
IMG_8589-2.jpg
IMG_8594-4.jpg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8-8 05: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出木头沟复东行十几公里,公路南转后进入了吐峪沟。

大峡谷北起苏巴什村,又一个北半部盆地里的绿洲。

南到麻扎村,两村间的峡谷长约十二点五公里。
IMG_8596-3.jpg
IMG_8598-3.jpg
IMG_8599-3.jpg
IMG_8600-3.jpg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8-8 05: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沿着盆地里的每一条沟谷行走,越深入,不同宗教的界限变得越发模糊:千佛洞,清真大寺,藏传佛教大寺院遗址,古老的维族村落。

宗教也好,世俗也罢,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之间的排他和争斗最终随风而逝,被历史用宽容抹平了。
IMG_8609-2.jpg
IMG_8612-2.jpg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8-8 05: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快要接近吐峪沟南口,一大片绿色从土黄色的地面长了出来,随着目光的移动,向远方不断延伸。

吐鲁番绿洲平原分布火焰山南面断口一带,是一个扁长的托克逊、吐鲁番、鄯善大绿洲带。自古,这里就是生活在吐鲁番盆地的人们的主要栖息繁衍之地。

这里的地势低洼,大部分已经在海平面以下。盐山-火焰山横亘在盆地中部,阻挡了从天山山麓冲刷下来的沙石,使得这里的地势能保持低洼而不被填高。

这里的土壤为第四纪中期的沉积物,质地疏松,营养丰富,含盐量少。

阶梯式的地面构造,使天山水系流经盆地北面后,不断在此沉积,这里的地下水水位深达5到20米。

地势的特殊低降,使得这里的洼地和天山山地之间形成巨大的高度差,大气气压的梯度也因此增大,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干热窝。这一带最高气温可达48摄氏度以上。丰富的热量反映在农业生产上,就是那些甜的粘牙的瓜果。
IMG_8610-4.jpg
IMG_8616-4.jpg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8-8 05: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鲁克沁就位于这片古老的绿洲带内。

满目郁郁葱葱的绿色,果园连片,白杨成行。曲径、人家、小桥、流水掩映在绿荫中。桑、杏、桃、李、葡萄和哈密瓜的芳香,扑鼻而来。

古丝绸之路上的另一个名城、高昌的东大门 -- 柳中城。两千多年前便是“城廓日日柳年年,火焰山下杨柳春”的柳色。 

它的正东方向是哈密、正南方向是楼兰城、正东南方向是敦煌。伊吾道、楼兰道和大海道,三道分途于敦煌玉门关,在千里之外,又一次总凑于柳中城。

公元前71年,西汉王朝在轮台设西域都护府以前,就曾一度在此屯田。

公元122年的东汉,班超之子班勇继任西域都护,大本营就设在此地。当时东去哈密的伊吾道受制于匈奴,时断时续,楼兰道又远。

以鲁克沁的柳中城为大本营,可以牢牢控制大海道,同时又能监视哈密的动向。
IMG_8615-3.jpg
IMG_8621-3.jpg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8-8 05:2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鲁克沁继续南行三十公里,达浪坎乡。这是在大海道之前最后一个繁华的集镇。

其西南荒漠中仍有大阿萨古城,扼守柳中城的交通要道。站立城头,方圆五十公里的动静进入眼底。

无论是千里奔袭的士卒,还是万里逐利的商旅,更或是流匪、私贩,走上大海道离开玉门关的第一步开始,心中渴盼的就是早日见到大阿萨古城的身影。

大阿萨和玉门关代表着大海道的两端,大阿萨也是全程唯一的生命绿洲。
IMG_8631-2.jpg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8-8 05:2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向东南再走十公里左右,迪坎儿村。今天的终点。

很小的一个维族村子。

不多的黄土房舍,坐落在公路的两侧。村子里有一条坎儿井通过,水渠里有潺潺的流水声。

今晚,我们就借宿在村子里一位维族大哥家里。

热情的维族大爷带着我们几个“小朋友”到葡萄园里采了好多葡萄。
IMG_8633-3.jpg
IMG_8632-3.jpg
IMG_8646-3.jpg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8-8 05:2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步出村子,东面就是库木塔格沙漠,东南则是隔断吐鲁番和敦煌的噶顺戈壁。

广漠而空旷无边,在唐代被叫做大沙海。以至于,吐鲁番出土的古代官方文书里,将派人驻守这里称为“守海”。

而“迪坎”就是唐代语音“大海”的音译。从此离开吐鲁番的最后一个绿洲,通向大沙海。大海道因此得名。

明天,我们也要赶海去!
IMG_8639-2.jpg
IMG_8644-3.jpg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8-11 22: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angbee 于 2011-8-11 22:02 编辑

8月7日

迪坎儿 – 龙城





(今天的路线是一个示意图,仅代表行车大致方向。)
无标题-2.jpg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8-11 22:0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晨的库木塔格寂静无声。

天上的白云被微风吹散,吹成了一片片的羽毛。

晨光躲在云彩背后,柔和的洒下最初的光芒。

静谧的气氛蔓延在无边的戈壁滩上。

前两天在QQ上认识了一个新疆的维族小姑娘。

刚考上了河北一所大学的她,对我诉说着她的诸多犹豫。在目前的情形下,她有比一般小孩额外的顾虑,我能理解。

想起了当年的我。

离开家乡出外求学,是平生第一次出远门。

如今回首,岁月无情,岁月无痕。再也找不回当年的青涩。

莫名的惆怅,也如同那无边的沙漠一样,一时间无限蔓延,不能遏止。
IMG_8666-2.jpg
IMG_8670-2.jpg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8-11 22:04:54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跟小姑娘诉说着我对新疆地名的困惑。

比如这库木塔格,短短几日,竟然遇见了两个。一个在若羌县城附近,一个在鄯善的迪坎儿边上。

当我告诉她我好不容易搞清楚,“英格可力”原来是新湖的意思时,她在网络的另一头大笑了起来。

也许,语言是了解一种文化最基本的工具,也是开启它大门的钥匙。

“库木塔格”,库木或者库姆,意思就是沙,塔格就是山。你不能说塔克拉玛干的居民们搞错了,这里到处都是沙和沙堆起来的山,叫他们沙山和沙山戈壁,有水的时候管孔雀河故道叫库姆河,没水的时候叫库鲁克(干)河,一点错没有。

错的是我们。历史从未隐藏过答案,只是我们视而不见。

总认为自己脑子里那点既成的想法就是对的、符合逻辑的。于是,当遇到跟成见有差别的东西的时候,隔阂就产生了。
IMG_8671-2.jpg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054

回帖

7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71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8-11 22: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想通了这一点,这一路上我也就释然了。

当年赫定就曾说,他不赞成用欧洲名字来为亚洲的湖泊山脉命名,因为他们原来就有自己的名字。

不由想起另一件陈年往事。当年英国人用印度地质测量局局长的名字重新给珠穆姑娘起了个名字。至今,我只能用这个新名字跟西方人解释珠穆朗玛。

赫定的想法在十九世纪的探险家队伍里是少见的,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该有的见解。

做出这个评价无关民族感情。

一个人、一个名称、乃至一粒沙子,都在某种程度上保存着历史的基因片段,轻易怎能舍弃?
IMG_8672-2.jpg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7-4 13:09 , Processed in 0.05600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