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刀,中国古代最阴盛的时期,我看是汉代和唐朝,唐朝的妇女比较有地位,甚至韦后的女儿还想出“皇太女”这么一说。说汉代,从吕后专政,到民间乐府诗歌,从上而下,这两个朝代,妇女改嫁是蛮平常,甚至是蛮荣耀的呢,比如《孔雀东南飞》里面刘兰芝,一个小吏的妻子,被休了还有县令和太守相继遣媒求聘。再比如秦罗敷也是个已婚女人,狂蜂浪蝶,追她的多的去了。然而我们都知道汉唐是中国最阳刚最朝气的时代,说明个什么问题?说明阴盛并不阳衰!——到了宋以后,恰恰是程朱理学开始泛滥,宋明理学不仅禁锢了男人的人格心态,也导致了性别严重失衡。对于妇女搞一些浸猪笼的变态惩罚,并没有张扬男人的高大形象,恰恰相反,阴衰而阳萎!
看了maywitch这一段,很受震动,在重新审视“解放了女人才能解放男人自己”这个提法。
我对大男子主义的欣赏根植于富国强兵的愿望,仔细想想那些曾经蹂躏过中原的民族的大男子主义还真有所不同。日本、蒙古、俄罗斯...........这些民族对女性的桎梏都没有汉族多,有些还很开化。
如果一个民族的女性被管束得灰头土脸、束手束脚,这个民族的男性也有可能不太光彩体面。
中国文化比较璀璨的时期也确实是对女性的道德枷锁比较宽松的时期,貂蝉、西施都曾经几个男人过手,俺用“过手”这个词会不会是受了程朱理学流毒的影响?这词有点蔑视的味道。
早期的中国男人似乎跟蒙古汉子一样粗陋豪爽,对女人没那么多讲究。王公贵族甚至可以把自己的姬妾赏赐给有功臣子,这搁后来是不可想象的。自己的女人宁可杀了,也不能让人染指,戴绿帽子是何等的奇耻大辱。破鞋、二手货这些对女人的不堪用词,春秋三国时期的人们应该还没有听到过,要不然,吕布、范蠡这些叱咤风云的豪杰怎么还会抢得起劲,一点不忌讳呢?
相比而言,近代的中国男人有点委琐:不希望自己的老婆穿着暴露,窃喜看到别个老婆走光,总以吃亏占便宜的心胸看问题,有点小气。
因为对程朱理学知之甚少,对其立学缘起、思路脉络全不了解,所以不好评论。只从听到的一些“格物致知”之类的只言片语上看,似乎比较偏重哲学,其中的代表人物王阳明据说也是豪迈之士,至今在台湾还很热。
确实不相信朱熹会说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听起来非常下里巴人的口语,这经是从哪里念歪的呢?一门没有太多新颖观点的学说至于造成这么严重的影响?
怀疑程朱理学是背了黑锅,大成圆满得归功于统治阶层的舆论导向控制得好。趁男人们在听到“夫为妻纲”欢呼雀跃时,顺带也让他们接受了“君为臣纲”。 那个不准女人们展示自己活泼泼的美丽和生机的诅咒,那个勒令男人们循规蹈矩不可越雷池一步的声音,来自同一张嘴巴。
男人和女人,自己还较个什么劲呢?
谢谢maywitch,这节课你是老师。
——对信仰的弱化?奴化教育?宋代虽然积贫积弱,但我以为举国皆雌而一人也并不雄。国祚不振,究其根本是文武不合,尾大难掉,军事、经济,综合实力难与异邦抗衡。朝臣文弱,一盘散沙,偶尔有一两个武将又难成大任。如果那一人真是雄的,就应当像秦皇汉武,来个登高一呼。唉,正是因为一雌皆雌也。说到信仰缺失?只举一个例子,文天祥生活在那样封闭式的教育中,对于元的百般劝降,他说:只求一死,别无可为。——衣带里就是他的信仰,也是民国之前中国普遍士子的信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所以,我也很奇怪,尽管皇帝懦弱无能,统治畸型,教育奴化,但人们的信仰并没有缺失和弱化?
这部分内容,我们所评论的时代背景有巨大的差异。也好,且陪梅精灵一起琢磨一下历史。你的疑问的缺陷之一是,宋代文天祥和岳飞的数量的统计阙如。若前提属实,一个可能的解释是,那时的人都还敬鬼神,迷信也好正信也好,他们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认为头顶三尺有神明。他们相信死后因果轮回会延续,而不是一死百了的唯物。对唯物主义者而言,死亡意味着彻底的毁灭,未来的虚无否定了现在的一切价值,寻欢作乐只是悲哀的一种表现形式。
——累了,不想多说了。只想说这个定义很突兀,偶很奇怪。你说老庄引领了浪漫主义思潮,孔孟是现实主义的基石,我还马马虎虎点个头。前面自己刚说这阴柔阳刚是可以存在于每个个体的,而且还是要和谐的,这里自己砸自己? 道家的“柔弱胜刚强”、“不敢进寸而退尺”、“不敢为天下先”、“知其雄、守其雌”等生存智慧与儒家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形成阴阳两极的对照。道家内部,老子偏阴,庄子偏阳,庄子心系鲲鹏,气魄不可谓不大。中国文化整体上跟西方文化相比,又属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