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冯氏民居 汽车驶离东巩,奔驰在山区的公路上,日夜奔流的漳河、茅坪河水玉带般流淌,生生不息地滋养着这里的人们。荆山山脉余脉的连绵起伏,蜿蜒崎岖山路的颠簸也止不住我们对古屋的暇思。河流、田野、阡陌、房舍井然有序,是一派美丽恬静的田园风光。 距板桥镇约一公里处冯家湾村4组,一座被绿树掩映、气势恢弘、神秘古老的庄园式建筑,赫然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这就是冯氏民居,2002年被定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只见大门上写着“兴无灭字”四个大字,房屋的墙壁上则写着“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等标语口号,依稀可见“文革”时期那些曾经过往的历史。 冯氏民居曾为清代一冯姓大户的庄园,冯氏民居小地名为鞠家湾,始建于明朝崇祯(公元1628年)年间,原为鞠姓人家所有。后为辛亥革命时期国民临时政府内务部长、国务总监、清朝留日学士——冯哲夫所有。 庄园座落在一间东西朝向的小山冲里,远远地看去,灰墙黑瓦的屋宇一字排开,可见对面的山峰形如笔架。民居坐北朝南,依山就势而建,自南向北渐高,门口稻田葱郁,可也算是得天地之灵气,为古人建宅之风水宝地。建筑群占地8100平方米,房屋五栋有大小房间105间,分正门、中门、侧门,呈严格的中心对称,每个大门内又有两道小门和一个小院,为三进三出院氏结构。为了防火、防盗、防潮、防震,老宅用了10万块石条作墙,石条之间相互咬合,并用桐油石灰浆砌。虽然老宅历经300多年风风雨雨,至今仍然巍然屹立,斗转星移,仍然可以感受到昔日的辉煌。但“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经过300多年的风风雨雨、沧海桑田,现在冯家老屋已不是冯姓的后代了。 冯氏民居第三门,里面有一口石板水缸,年代久远,自然天成。正门门口黝黑光亮的石墩修饰雅致,极为少见。房屋中正房厢房体现长幼有序,厨房仓库设计科学合理。冯氏民居的门窗和窗棂的精细木雕已被破坏得面目全非,长时间的烟熏火燎和缺少修缮,部分主体结构已岌岌可危,要让民居重现昔日光彩、整旧如旧还要作大量的维修工作。 第二门二层楼上有两个圆形小窗,仅存一个。圆形小窗背面有古代人物和花卉的精美雕刻。一楼一个稀罕的鱼形门饰吸引了我们的注意。房屋的主人为我们演示鱼形门饰的开合并告诉我们,荆山民间取其吉祥的寓意又称“百财鱼”,希望“金玉满堂”“年年有余”。 拾级而上,正门是前堂,厚重的砖砌山墙,中间以木板相隔。各间后壁两扇隔扇,雕有蝙蝠、飞鸟图案,形神兼备,令人叹为观止。前堂乃是民间迎客之用,竭尽装饰之精致以喻显贵,实在不为过。三进天井院落层层递进,错落分明,踩着脚下黝黑的青石板步入,从天井、瓦漏、角窗漏进的光线,就象阳光的流苏一般,奇妙,诡异,魔幻。 好在冯家老屋还在,历史的痕迹还在,它的故事、兴衰、荣辱、沧桑、变迁,已经渗透到了每一根梁木,每一寸砖缝,每一颗砂土间,而岁月,成了它们最好的粘合剂,它们的灵魂,不会被淹没,因为它们就是历史。 [此帖子已被 青山清风 在 2007-5-17 22:32:48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