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7-10 12: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topicContent id=pc_10058917 twffan="done"><P><FONT size=5><FONT color=#ff0000><FONT face=楷体_GB2312><B>(三十)谈谈构图</B></FONT></FONT></FONT></P><DIV style="PADDING-RIGHT: 0px; MARGIN-TOP: 10px; FONT-SIZE: 9pt; OVERFLOW-X: hidden; WIDTH: 97%;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24px; LINE-HEIGHT: normal; HEIGHT: 200px; WORD-WRAP: break-word" twffan="done"><PRE><FONT color=#000000 size=3>HOHO~貌似这个挺重要的,先前发了几帖摄影知识觉得收效并不是很大!那现在从摄影角度谈构图.关于构图没有定论,我也不是什么权威,所以大家要拍砖哈~同时,我不希望看到大家只用回帖的行动而要以出真正的好片对此帖.也不希望看到大家的回复内容依然是:好,学习了,支持,顶诸如此类,我只是想看到大家的真正进步!!<BR><BR><BR><BR><BR>稳定、空白和三分法<BR><BR>摄影构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相机镜头的构图.相对被摄物的方位称为摄影点.因拍摄点的不同,甚至稍有偏移产生的效果也就大不一样.拍摄点的选择直接关系着被摄物在画面上所占的位置、大小、远近、高低and so on <BR>不同的摄距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高度与画面产生的效果先前说过这里也就不再炒冷饭了(远景全景近景中景特写,正面方向斜侧方向正侧方向背面方向,平拍仰拍俯拍)<BR><BR><BR><BR>由于大家的文化水平艺术修养社会经历等差异会对一幅照片存在视觉感觉上的差异,除了这种个性视觉外,存在着许多共性,在摄影构图中注意这些方面的运用,有助于大家理解你的作品,先说三个基本点:<BR><BR>1)画面稳定<BR>就是说画面上景物的水平线(地平线)要水平、垂直线(建筑的垂直墙沿)要垂直。这在风景拉建筑拉这种特别要注意。对于确保风景摄影中地平线水平的效果,只需要在取景时留心,不费砍灰之力。防止建筑垂直直线倾斜可以拉大摄距或者提高拍摄点或者透视校正镜头:)<BR>画面影调上的均衡也是种稳定表现,不是指上下左右对称什么的,而是指一种心理上生活经验上所形成的力和价值上的均衡。比方说:深暗色给人的视觉沉重,浅色感受轻飘。一幅画面左边是大面积深暗色,右边是大面积浅色,就会给人不稳定感。然而,当右边只要有少量黑色调,比如几片树叶的剪影,画面往往就能被不稳定而稳定了。摄影中对影调的均衡应注意但不必强求,它的特征决定了它要受到客观存在景物的束缚:( <BR><BR>2)画面空白<BR>也就是说没有具体形象的部位,既有“亮的,白的”空白,也要有“暗的,黑的”空白。烟、云、雾、水、天因它浅淡近乎白色影调,通常被看作画面空白部位,或者被称为无阻挡空间。<BR>“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说的是绘画,摄影画面同样需要这个理儿,整张PP全部塞满景物,不留一点空白,往往给人以拥挤,沉闷甚至窒息的感觉。画面空白具有衬托主体的作用,在主体四周留下点空白更能使主体醒目,突出。<BR><BR>再说空白又具有在视觉器官和心理上造成动势的功能。对于动态方向的前方、人物视线的前方在画面上宜留有一定的空间。一般来说其“前方”空间宜大于“后方”空间。由于大家在欣赏PP时视线会下意识地随动体运动方向和人物视线方向而移动,反之则存在障碍物或贴近PP边线,不公削弱动感还会使PP受阴无伸张余地从而产生不舒适感。<BR><BR>空白还有刻画意境,渲染气氛的作用:)虽说无具体形象,但是运用得当就能使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激起大家更多的想象余地,去领悟意境~有着“无画处皆成妙境”之说~何乐而不为。艺术贵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画面留白也就此功效<BR><BR>3)三分法<BR>又叫“井字分割”一种很古老的构图分割。把画面两边三等分的直线产生了井字画面,这四条分割线的四个交叉点,尤其是在右侧的两个交叉点被认为是礼堂重点位置,即处于这些部位的景物往往最能吸引大家的视线。有意将被摄物安排在这个视觉重点位置往往能引起大家视线,非常奏效<BR>又比如风景摄影中,把地平线安排在画面正中往往会产生呆板的感觉,若安排在两条水平分割线中的任何一条位置则效果会大大滴改观(以地面景为主时,地平线推上,反之则异)又比如拍人时,人物居画面正中往往不够生动,居于两条垂直分割线中的任何一条位置则能明显提高画面的生动感,当然这种构图法则可以灵活运用,不必强求景物正好落在交叉点上,应视实际情况,大致安排即可,嘿嘿:)<BR><BR><BR><BR><BR>画面的虚实 <BR><BR>也就是说画框的形式,不外乎横幅竖幅和方幅,在横、竖幅中还有一些不同长宽比例构成的各种横、竖幅。画幅适当对画面内容的表现能起到强化作用<BR><BR>横幅,尤其是宽广的横幅有助于强化景物的水平舒展和广阔,增加静谧和稳定,强调的是水平因素<BR>竖幅有助于强化景物的高大和向上运动,增添画面的活力和吸引力,强调的是垂直因素<BR>方幅,正方形滴画幅,常给人以工整、淳朴、轻松的感觉,但正方形画幅对画面中的水平与垂直因素不起强调作用,它有适应性较强的一面,又有强化力不足的弱点,采用这种画幅还是比较少的,明天我上一张嘿嘿<BR><BR>大多数新手往往因手持相机的方式而习惯于横构图取景,不断地拍横幅PP,忽略了还可以去竖构图。对于用竖幅表现的对象如拍成横幅,使让PP垂直因素被减弱甚至抵消:(反之亦然。所以说在拍之前要先分析主体是水平线条占优还是垂直线条占优势,再根据表现意图作出抉择。还有,要进一步考虑横构图的宽广程度或竖构图的高耸程度,有时候不要受相机本身画幅的限制,要勇于打破常规、大胆进行取舍往往有助于成功地运用画幅这一因素,如果犹豫不决时可各拍2种画幅,以便在制作学习PP时细细推敲~这就是偶经常说的PP不要只拍一张就闪人的道理之一:) <BR><BR><BR><BR><BR><BR>虚实结合的运用 <BR><BR>就是指画面被摄物的清晰与模糊。虚者糊,实者清。尽可能把画面上每个被摄物都清晰地展现也是摄影常用构图手法之一。让画面上的被摄物虚实结合同样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先说2大功效和技法<BR><BR>虚实结合的构图大致有这些功效:<BR><BR>1)突出主体<BR>把主体拍清晰了,把环境拍虚糊了,能让画面简洁集中,主体醒目突出,这是大家常用的手法,因为人的视觉容易被清晰影像吸引<BR>2)表现动感<BR>动体大部分较清晰,动感强烈地部位虚糊,如拍体育竞赛人物等,把人的身体和脸拍的较清晰,让动感强烈的手或脚虚糊;动体本身较清晰,背景或前景呈强烈虚糊的水平或放射线状;动体本身均呈虚糊感,把环境拍的相对清晰<BR>3)增强空间感<BR>被摄物有三度空间(长宽和纵深),怎么利用人的视觉差异,让两度平面的PP反映出三度空间的被摄物,这是十分重要的目的之一。人的视觉看不清太近或太远的景物,画面上虚糊的景物就会让人产生比较清晰景物近或远的错觉<BR>4)表现意境<BR>整张PP虚虚实实,虚实结合,有藏有露还能催人浮想联翩,有助广拓思路,引人入境~<BR><BR>by the way,眼睛是最好的光圈<BR><BR><BR>虚实结合技巧: <BR><BR>1)运用于景深原理,采用最小景深的选择性聚焦,以前说过了不再讲了<BR>2)利用动静原理,也就是说快门开启的瞬间,呈现的影像动则虚,静则实,此方法可通过快门速度控制,也可通过变焦、追随拍摄等方法控制<BR>3)利用云雾、烟雾、尘土产生前清后虚的效果。记得捏紧鼻子<BR>4)利用特殊效果的滤镜,什么中心聚焦镜、晕化镜、雾化镜什么的搞定它 <BR><BR><BR>前景和背景 <BR><BR>恰当的选取前景,不权能增强画面的空间感,而且能明显提高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不恰当的运用也会分散主体的吸引力,甚至造成喧宾夺主的影响。所以应该针对画面内容和表现意图的需要去选择前景,而不宜为前景而前景。对前景的选择可以考虑:<BR><BR>1)选择具有季节性特点,地方特点的景物作为前景<BR>有意识地运用前景来渲染某种气氛或特征。比如说选择有季节特征的花木使画面富有时节气氛就是最常用的。同样,具有地方特征的景物能使画面增添浓郁的地方色彩或异国情调<BR>2)选择框架式前景<BR>就是让前景把主体影像包围起来,形成一种框架,这样的前景能把大家的视线引向框架内的景物,使主体突出;表达画面纵深的空间感;有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有些框架还能增加画面的图案美。比如说窗框、门框、栅栏、图案形孔洞等等<BR>3)选择有对比、比喻或比拟效果的景物作前景<BR>这种方式往往能引起大家的联想、产生意境、从而深化画面的表现力或提示出画面的主题<BR><BR><BR>背景的运用<BR><BR>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衬托主体。不同的背景起到突出主体、丰富主体内涵的作用。新手在拍摄时常贯注于主体而忽视了对背景的取舍<BR><BR>1)突出主体的背景处理<BR>简洁的背景——这种背景必然使主体显示得突出,背景杂乱必然分散大家对主体的注意力。方法:避开杂背景;通过虚实结合手法让背景严重虚糊<BR>2)使背景与主体有鲜明的影调对比——这是我常用的方法,当背景和主体的影调相近或相同时,2者会混为一体减弱主体的显要性。一般来说,暗的主体宜衬托在亮的背景上,亮的主体衬托在暗的背景上;中灰背景对明、暗主体均适宜用;当主体背景都为高调时,主体宜有暗的轮廓线;当主体背景都为低调时,主体宜有亮的轮廓线。方法:通过改变拍摄点或运用滤镜或用光等技术手段可将此效果表现<BR>丰富主体内涵的背景处理<BR>和前景一样的道理,深化主题,启发大家的想象<BR><BR><BR><BR><BR><BR>色调和影调 <BR><BR>色调在摄影中的2种含义:指照片的基调;景物在照片上再现的深浅。比如说红色在黑白照片上呈深灰色,称为色调较深,黄色在黑白照片上呈浅灰色,称为色调较浅。摄影构图对色调运用通常也就是对照片基调而言<BR>黑白照片可分为高调(大量浅色)、中间调和低调(大量深色)。<BR>高低调有助于强化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同时对内容上的局限性和画面立体感较弱的不足。中间调虽说没什么大感染力但对各种题材的表现上比较自由;反之立体感就较差些<BR>高调的特点:优美轻盈清秀明快的感觉。低调的特点:神秘肃穆忧郁含蓄深沉稳定的感觉。中间调的特点:给人一种生气力量兴奋;对比平淡则表现凄凉压抑朴素<BR><BR>值得注意的是色调在高低调PP的构图上,对高PP要注意画面上留有少量有力的黑色(不是全黑)。反之低调PP也一样,它的主体光比大点比较好。<BR><BR>方法:拍高调PP要比正常曝光增加一档,增强其明朗程度。低调PP则减少一档,确保浓重的黑基调。或者后期制作<BR>达芬奇曾谈到过围绕着每个对象它的背景应较之这个对象的明亮部位为暗,较之其阴暗部为亮。也就是这个理儿大家可作借鉴。当然摄影有其本身的局限性也不必刻意强求。<BR><BR><BR><BR><BR><BR>线条和质感 <BR><BR>线条的形式美大致概括为:粗线条强,细线条弱,曲线条柔,直线条刚,浓线条重,淡线条轻,实线条静,虚线条动。关于这说说又是一大堆总之有条理的排列即可<BR><BR>恰当的用光无疑是表现质感的关键,因被摄物体表面结构不同就需要不同的用光。同时还受精确的聚焦,较大的景深,准确曝光等条件制约<BR>粗糙面用直射侧光有利其表现;光滑面对光线会呈柔的反光,可用前侧光加辅光缩小光比表现;镜面物体可用柔和的散射光;透明物体则衬在深暗背景上用侧逆光、逆光结合均匀的正面光来表现。<BR><BR><BR>最后再提下我的摄影理念:用光作画,近取其神,远取其势<BR>啦啦~就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进一步的帮助:) <BR></FONT></PRE></DIV><DIV class=clear twffan="done"></DIV></DIV><DIV class=topicInfo twffan="done"> </DI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