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娱乐性拍砖 作为孩子,好奇之心是非常可爱的。越是父母藏着掖着的东西,他们越是喜欢偷偷地找出来翻看,然后再不知不觉地放好,并假装一无所知。 历史大院对街的哲学大院的孩子小獾,在他成年以后的回忆录中就曾经回忆说到,他在他父母的书架还是某处,翻到了一本关于如何用最佳的方式享受私人生活并创造出新人类的书籍,看后很是悸动和开心,当然还有一些小小的胆怯。 不过,小獾那厮从小就调皮一直到大,据说他那个时候还偷偷地把那本图文并茂的被父母弄得很神秘的书,带去学校与班上死党一类的同学分享,大家不仅大长了知识,而且还相当的开心。 我小的时候也喜欢干类似这些事情,独自在老爹的办公室做功课的时候,也喜欢翻翻他们的各类文件,不过,那时候对八股文的玩法还是不得要领。 不过,有一次倒是翻出来一篇厚厚的很好玩的油印版的文稿,让我这个不喜欢读长篇文字的孩子一气呵成地读完,看得津津有味。 那篇文稿,原版估计应该是手写的,因为那时还没有电脑。不过,看到的那份是铅字打字机打印蜡纸油印版的文稿,可见还是发型了一定批量的。
那篇文稿通篇都是讲述历史大院的时任领导如何任人唯亲而不是任人唯贤。说他们拉帮结派搞帮派小团体,排斥异己,从中就能感觉到写作者好像就有那种被排斥在外的浓厚的不满情绪和失落感。 按照现在的文体来分类的话,完完全全就是一部要置人于死地的拍砖杰作。
该文描述的人物个个活灵活现,分析的问题清晰而透彻,包括小团体的以院领导的副手、夫人、老乡为核心层是哪些人;以院办主任为首的紧密层又是哪些人;另外还有外围的松散联盟,他们是如何迫不及待地渴望进入紧密层和核心层。 论述的事实也是有理、有利、有节,比如他们如何定期地进行非官方聚会和走动,以联络感情;再如在一个国家级的大型科研项目或得通过后的物质奖励方面,该拍砖的写手就明确指出,科研成果奖,根本不应该颁给院办的那些搞后勤的人。
拍砖结论也言简意赅,旗帜鲜明,自然不外呼要上级领导查办并端掉这个小团体,还大院以清白,还院民以安宁,还人间以正道。 因为是印刷版本的拍砖文稿,可见被上级当作公开或者半公开的文件下发有关挨砖的当事人对照自查的。 其实,那些所谓的有理、有利、有节的事实依据,对于当时的一个不明真相的孩子,也无法判断其真伪,也不会去仔细核查的。本就是偷偷摸摸地翻看着好玩,所以也不可能找父母去询问核实。 与此同时,在所有被拍者没有进行申辩和反拍对手的时候,也不知道假如人家反戈一击,反拍拍砖者,拍砖者是否能够招架,或者自己反倒被拍死。比较而言,拍砖者针对的是一群当时可以说是掌握了主流资源的人,自己反倒是一小撮。 对于这个一小撮,虽然我作为一个不大明事理,也不大知道背景真相的孩子,尝试了一下采用排除法进行分析判断。因为只要把那些被罗列在核心层、紧密层和松散层的能够写出如此杀伤力文字的文豪们一排除,整个大院里面剩下的,能搞事、想搞事,并能够有如此能耐写出如此檄文的写手和拍手就所剩无几了。 多年以后,在大家,长辈们都对此事淡漠以后,我寻了个机会找某些个当事人核实了一下那个当时不能确信的拍砖者,大家证实了我这样的当时的一个孩子的判断。文如其人,得到再一次证实! 总之,最后不知道到底是不是这篇非娱乐性将人往死里整的拍砖檄文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间或还是其它原因,总之,那个所谓的小团体被强行打散了,首领下野洗了睡,换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的与大院没有瓜葛的文化方面的领导来领导剩下的一帮群龙无首的呈鸟兽散的人。不过,不久之后,复辟还是让大家搞成功了。 而那个非娱乐拍砖手,在违反潜规则以后,也没有在这里捞着想捞的好处,还因为一件小事被人狠狠地治了一把! 可能是迫于无奈,或者是不屑与自认为不堪为伍的人为伍,该拍手带着家眷离开了历史大院,去了隔壁的哲学大院,没有研究哲学,依然研究历史。据说,其子女倒是很为之争气,他自己也很争气,学术造诣也得到了哲学界认可。毕竟其文采和能力从其非娱乐性拍砖文字中已经就可见一斑了。 不想再写了,此文暂此收笔! [此帖子已被 茬子 在 2009-5-25 13:08:23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