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站:陕西山阳漫川古镇 ( 郧西高速直接到漫川古镇,上津古镇到漫川古镇十公里沿河柏油路十分好走。再次强调从郧西到上津古镇走高速到漫川古镇借道而行,比直接去上津古镇避开盘山公路节省时间)
漫川古镇,位于陕西山阳县城东南74公里处,以地貌广大,水域宽衍而得名。
古镇地跨陕鄂两省,为陕西东南首镇,素有“朝秦暮楚”之说。现存文物古迹有骡帮会馆、北会馆、武昌会馆、千佛洞、蛮王洞、乔村古文化遗址等,占地约35000平方米,是陕西省保留最完整、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尤其骡帮会馆双戏楼结构严谨,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气势恢宏,对研究我国明清建筑艺术具有很高价值,已连同乔村古文化遗址被陕西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陕西省山阳县城东南95公里的漫川关镇古称丰阳关、丰阳川,又称蛮子国。据《山阳县志》载,西晋泰始二年(266)设丰阳县,县治就设在丰阳川。
千年历史千年烽火不熄,尧服南蛮“丹水之战”的硝烟未尽,秦楚争霸的战火又起。南北朝时,短短百年间,漫川郡县六次更名,每次的变迁无不与战火相连。南宋时,漫川为宋金元反复争夺之迂回战地。公元1142年8月,宋“割商于之半畀金”的界碑就立在漫川北边的鹘岭山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和太平天国革命军在山阳战事连绵,曾多次兵事漫川关。民国时期,“江湖反正”、“大刀会”和“红枪会”,此起彼伏,连年征战,战火连绵,漫川弥漫着-的硝烟和尘埃。
1932年11月11日至14日,红四方面军2万余人在-、陈昌浩的率领下抵达漫川,被-5个师4万余人围困于10里长峡中,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终于突围。在关系红四方面军生死存亡的漫川关战斗中,219团团长韩亮臣等800余名指战员壮烈牺牲。同年11月25日至29日,红三方面军在贺龙和关向应的率领下,取道漫川往湖北。革命军队经过漫川,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使漫川成为革命老区,红色古镇。
“昔疆秦楚之塞,今界陕鄂之边”的北国小江南漫川关,素有“南通吴楚、北连-”的“水旱码头”之称。“朝秦暮楚”的典故源于此地。
昔日的漫川关曾有“水码头百艇联樯,旱码头千蹄接踵”的辉煌。宋元以后,金钱河水运开通,境内土产山货和江南手工制品均以漫川为集散地。清代以后,由于水运的发展,漫川关便自然而然地成为陕南商贸重镇。《山阳县志》记载漫川关当日商贸盛况:“漫川关水码头舟辑如林,货物山积”。上海“国货”和外国“洋货”由汉口或老河口运抵漫川,再通过驮运销往西安、河南、山西。当地居民“十户九经商”,因而,漫川居民的商品意识是从1600多年前就培养起来的。市区内保存至今的“骡帮会馆”、“武昌馆”、“北会馆”、“鸳鸯双戏楼”等古建筑群和“黄家药铺”、“莲花第”等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民居,“板铺门”、“蝎子街”、“石子路”无不在叙说着漫川关昔时的繁华和特有的秦风楚韵。
旱码头是骡帮和船帮交易的中心市场。每年三月三为骡帮交流会,要在鸳鸯戏楼唱大戏;五月端午是船帮会馆交流会,水码头赛龙船,旱码头唱大戏,繁荣商务。商贸流通使得南北文化在漫川充分融合,形成了漫川关独特的文化特征。而今的漫川关人,既有北方人的剽悍耿直,又有南方人的温婉多情,待人接物热情大方,巧言善语,孝老爱亲,重礼仪。家家后生英俊多才,户户姑娘水灵聪慧,著名作家贾平凹也不由地称赞陕西美女在漫川。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6-26 6:45:0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