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
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模宏
大,拥有 “五巷”、“五堡”、“五祠堂”。 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
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
方米以上。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和“力群美术馆”开
放的红门堡(龙)、高家崖(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
有大小院落231 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 王氏宗祠分上下两院,功
能齐全,设计考究,祠前有精雕细刻的“孝义坊”。宗祠作为王氏先祖灵魂栖息
的家园,1998年以来,已有数万名海外王氏后裔相继到此观光并拜祖敬香。
王家大院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被广誉为“华
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 “山西的紫禁城”。 首都一家报纸曾以
“王家归来不看院”的醒目标题发表长篇报道,在北京及周边省市引起了广泛关
注。朱镕基、尉健行等当时一批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际知名学者郑孝燮、罗哲
文、余秋雨、王鲁湘等视察王家大院后,亦都欣然题词赋诗,给予很高的评价。
现在向游人开放的红门堡、高家崖堡及王氏宗祠三组建筑群,尚不足王家大
院总占地面积的四分之一。
近年来先后有《沧海桑田一百年》、《古镇大河》、《关中往事》、《熬年》
和《吕梁英雄传》等十余部电视连续剧在此拍摄。
王氏家族,源出太原,世居本县汾河峡谷间沟营村(今富家滩镇沟峪滩村)。
元皇庆年间(1312年-1313年)先祖王实迁至静升后, 由农及商,人丁渐旺,继
而读书入仕,遂“以商贾兴,以官宦显”,成为当地一大望族。
王氏家族鼎盛于清朝康、乾、嘉年间,其时,除大兴土木,营造住宅、祠堂、
坟莹和开设店铺、作坊外,在当地还办有义学,立有义仓,而且修桥筑路、蓄水
开渠、赈灾济贫、捐修文庙学宫等等,善举不断。在此期间,王家入宦者仅五品
至二品官员就有12人,包括授、封、赠在内的各种大夫达42人,还有二人分别于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和嘉庆元年(1796年)参加了朝廷举办的千叟宴。
王氏家族历680多年已传至27世, 王氏家族从十八世以后(清道光年间)逐
渐衰败,其原因除社会政治经济多方面客观因素外,在本身,则主要是子弟不争,
日趋奢靡,尽弃先祖勤俭创业之品德。一些人荒于学而以钱捐官,还有的疏于耕
而醉瘾鸦片,终致秋风落叶,大厦日倾。抗日战争前,虽还有个别大户于省内及
京津等地多有商号,可芦沟桥事变后,亦顿收家业,居家南迁,流落他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