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周时候,雁门关还只是自然意义上的一座关,最早有周穆王公元前1023年巡边到此登上了雁门关的记载。
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赵襄子就在这里设“鸿门宴”杀死自己的姐夫代王,占领了雁门关,吞并了代国。
从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起,历代都把此地看作战略要地。
史载,赵武灵王曾进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大败林胡、楼烦的入侵,建立了云中、雁门、代郡。
赵国大将李牧曾多年驻守雁门,以防匈奴。匈奴单于曾率1O万余骑攻打雁门。李牧利用有利地形与匈奴决战,结果大败匈奴。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
西汉前期,匈奴屡屡来犯,汉武帝曾先后(前129——前119)派李广、卫育、霍去病率骑兵1万至数万出雁门关,北击匈奴。
西晋末年,中原板荡,北方的鲜卑族拓跋氏乘机率部南徙,到达雁门,雁门山成为拓跋魏与西晋的边界,双方屡次发生冲突。
隋代,北方的突厥渐见强大。大业十一年(615),隋炀帝巡视北塞,到了雁门,被数十万突厥兵包围,突厥兵急攻雁门关。后赖吏部尚书樊子盖设计送出诏书,募兵来救,始得脱险。
唐初,薛仁贵为代州都督,长期镇守雁门,防御突厥南犯;唐代名将郭子仪出雁门平定了安史之乱。
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唐书·地理志》描述这里“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径关,亦曰雁门关。”
唐末五代,契丹(辽国)崛起于北方,危及内地。后晋石敬瑭向辽国自称“儿皇帝”,割燕云十六州与契丹。从此,在山西北部,雁门山就成为了后晋和契丹的分界线,雁门关也成为了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相对峙的前沿阵地。
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契丹人)激烈争夺的战场。著名爱国将领杨业(又称杨继业)及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
当时雁门山——恒山一带是宋与辽的分界,辽多次向宋进攻。宋抗辽名将杨继业及其后代常年与辽作战,主要就在雁门关内外。杨家将镇守边关,对遏止辽军从幽州南下取宋,起到了很大作用。
雁门关进入明朝时,迎来了其最为辉煌的发展阶段。边关、边墙、边城同时得到大规模的建设,雁门关边防体系建设达到空前的高度,形成中国古代最为庞大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军事防御工程。
1937年9月,我八路军二二零师七一六团,挺进雁门关大同公路附近,在此伏击了日军汽车运输队,一举摧毁敌人汽车四百余辆,赢得了震惊中外的大捷。
雁门关是中国长城线上最重要的雄关要塞。历史上除过元、清等少数民族王朝外,雁门关一直是牵动历代中原王朝最敏感的那根神经:秦击匈奴、唐御突厥、宋阻契丹、明防瓦剌……滚滚狼烟从建关起一直燃烧了三千年。可以说,雁门关是万里长城中最具防御功能和集中建筑智慧的宏大国防军事工程,它参与和见证了中华民族艰难而漫长的民族大融合和发展历程。
纵览雁门关兴衰的历史,自公元前4世纪至20世纪,在雁门关及其周边发生过1000多起大大小小的战争,其中写入正史的就有140多次。
一部雁门关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腥风血雨的中国古代军事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