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了瓮城,前面就是雁门关的关城主楼宁边楼,宁边楼的城门叫地利门。
地利门为关城北侧之门,东向,石座砖身。主体为明代所筑,门洞上方额匾书刻“埊利”二字,为武则天所题。此门坐向南北,城门上原建门楼为杨六郎祠。据记载,原祠内正中塑杨六郎坐像,两侧是用整块木料雕制的孟良、焦赞立像,旁立杨六郎铁刀1把,城楼上供设大炮两尊。可惜原建已毁。
宁边楼的门楼现已修复为二层卷棚顶式木质建筑,高12米,底层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四周围廊,二层为三间阁楼。成为展示古代冷兵器演变历史为主的古代军事博物馆。
站在宁边楼上,想着当年杨六郎镇守此关,大破围城敌军的事迹,感慨不已:
据传:北宋仁宗年间,杨六郎为元帅驻守雁门关,正值隆冬大雪封山季节,城中三千兵马衣食粮草紧张。辽军乘机重兵围攻,杨六郎一面派人突围出去火速搬兵,一面激励将士坚守城池,两军伤亡十分惨重。相峙数天后,辽军依然围攻不懈,宋军援兵还杳无音信,城中粮草眼看就要用完。面对蜂拥而上的敌人,杨六郎实在不知如何对策。
正在焦困之时,他看见两个挑水的伙夫让脚下的冰滑倒,半天挣扎不起来。杨六郎见状立刻心生计策,即令将士挑水上城,一桶桶倒在城墙上,寒冷的天气使水落地成冰,把城墙如兵甲般冰冻起来。
辽军再次攻城时,因城墙光滑难攀,从云梯上摔得横尸遍地,杨六郎便乘势打开城门,手持寒光闪耀的铁刀率部冲锋陷阵,大败围城敌人。这是雁门关战争以智取胜、以少胜多的著名范例之一。
宁边楼上,摆设着一些古代攻城机械的模型。同时还竖立着文字讲述板,控诉日军破坏摧毁雁门关的暴行。
1937年抗战爆发后,山西的阎锡山当初还准备了“雁门山会战”,打算固守雁门关。因为在军阀混战时,他固守雁门关,确保了他在山西的统治地位。
但日本人占领了平型关、茹越口之后,雁门关处于孤立无援的两向夹击之中,阎锡山不得不放弃雁门关,日军不费一枪一卒,占领雁门关。
日军占领雁门关后,在这一带修炮楼、烧杀虏抢,并拆除了雁门关几乎所有的历史古建筑。
看到这里,我对日本的恨又增加了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