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大饼------“馕”。
那些“大饼”在新疆称为“馕”,相当于南方的烧饼,但制作过程有所不同,“馕”进炉子烘烤前,圆周中间部分先用木槌锤击,再压上各种花纹。所以,“馕”烤熟后口感很“硬”“有劲”,而烧饼是“脆”“软”“泡”。 “馕”在新疆非常普遍,只要有维族同胞就有“馕”。我们这次在新疆就把“馕”作为干粮,好处在于温度高它也不会坏,保存时间较长。 “馕”有多种,什么辅料不带的是再常见的,还有表面带芝麻的、带果仁的,还有馕包肉等。最常见的那种2元一个,带辅料的3-4元。 在布尔津买“馕”,要砍一点价,在这个发达的旅游小城,卖“馕”的维族小贩见你是旅游者,会每个多报1-2元,当然,如果买的少就算了,不要计较了。但在贾登峪、喀纳斯就贵多了。在新疆其它城市,“馕”的价格实在,很少因为你是旅游者就加个1-2元卖。 我看到维族同胞在路上是“馕”就着葡萄一起吃。 转载: 馕这种新疆独有的美食已有千年历史了,维吾尔族有句名言:“馕是信仰,无馕遭殃”。在维吾尔族人的生活中馕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唐代由于与西域交往频繁,当时诗人的诗中就出现了馕的身影,被称为“胡饼”。新疆人做馕既不叫揉,也不叫擀,而叫打——打馕,一个“打”字形象的刻画了维吾尔族人做馕的过程。戴着小花帽的维族打馕师傅高高的撸着两只袖筒,嘿呦嘿呦的使劲在案板上摔打着一团和进了洋葱、鸡蛋、清油、酥油、牛奶、盐巴或者砂糖的面团,魔幻般的变成一个个边缘厚、中间薄,圆咕噜咚的大馕,再用木头雕花模子扎出一圈一圈的花纹,抹上喷喷香的芝麻和清油后,一个接一个“嗖、嗖”的被甩进烧的滚烫的馕坑内,紧贴在馕坑壁上,很短的功夫,一个个金黄色,沾着芝麻、洋葱、飘着诱人香气的馕就出炉了。来新疆旅游不品尝一下馕几乎等于白来一趟。据说每家打馕店用的模具都是不同的,这不仅显示出各家的特色,更有些“家族徽章”的意思。你喜欢谁家的馕,就看准花纹去买,维吾尔族人的商业竞争被艺术化地藏在了这些细节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