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笋脆嫩鲜美,清香可口,博得了不少文人雅士的厚爱和赞美。清代李渔称竹笋为“素食第一品”,甚至认为“肥羊嫩豕,何足比肩。”陆游品尝了江西的猫头笋后认为“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狸。”诗人将竹笋与驼峰肉相媲美,足见笋味之鲜美。难怪一些食客说竹笋之味远胜于肉,甚至认为有了竹笋,就不需食肉了。唐代白居易就快人快语:“置之炊瓶中,与饭同时煮。紫箨坼故锦,素肌擘新玉。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宋代黄庭坚食笋成癖,在向人讨笋食时吟道:“南园苦笋味胜肉,箨龙称冤莫采录。烦君更致苍玉束,明日风雨吹成竹。”宋代杨万里直言:“绕齿簌簌冰雪声,顿顿食笋莫食肉。”他在一首七言诗中,描绘了一山中老者向他传授一种竹笋的烹调方法,并如法炮制,果然是“笋味清绝酥不知”,并表示“不须咒笋莫成竹,顿顿食笋莫食肉。”美食家苏东坡不仅爱竹,也喜欢食笋,他的“好竹连山觉笋香,饱食不嫌溪笋瘦”、“长江绕廓知鱼美,佳笋连山味更香。”读后足让人大快朵颐。有趣的是,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有一次,路过于潜县金鹅山,为眼前的修竹密篁所陶醉,诗兴大发,不禁吟道:“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诗未成,于潜县令用“笋焖肉”款待他,东坡食后赞不绝口,情不自禁续完后两句:“若使不瘦又不俗,还是天天笋焖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