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到肖家湾去看同样驻村的李哥,他们还在桌子上用午膳。陪着桌边坐了一会儿,听来了一段故事。
话说古镇是区里为数不多的几个镇之一了,因为经济更加发达,更加城市化的镇都改制为街道了,而最为偏远的古镇经济相对落后很多。
尽管街道不设置一级人民政府,只设置街道办事处,但是级别可以上升到正处级,而镇,系列里和乡一样,只是一个科级组织,所以“乡镇”俩字总是搁在一起。
政治玩家们普遍喜欢自己的级别更高,这样就会被更高层的圈子接纳,所以,古镇一直在努力,指望有朝一日称谓“街”,尽管目前各村的人都把镇政府所在地古村称为“街上”,但目前,暂时还不是。
古镇有32个行政村,真是够多的了,自然村就更多。但是,大家能够记得住的,一般都是经济发达,各方面工作搞得好,有特色的。只有这样,名气才能够大一点。
比如周村,据说以前一点名气都没有,只是因为最近几年新农村建设,搞扶贫工作的时候,每次都摊上实力很强的援建单位,一下子就脱了贫。。。
同样也是据说,能摊上实力强的援建工作组,主要还是因为村里的书记和区里的什么分管区领导是亲戚,得到了照顾。
这是民间的传说,算是同一主题话题中各种段子中的一个版本。但是,小道消息一般都不会空穴来风,即使所谓的亲戚关系不是根本的促成因素,但至少还是有关联关系的。。。
席间大家交口称赞的村,非常一致地说到了“曹家大湾”。先后去过两次这个村子,相比之下,确实是比其它村子好很多。
首先,进村的道路是林荫道,村委会,就是现在的党员群众活动中心掩藏在一片竹林之中。竹子的品种是传说中的雷竹,这个村子就是靠种植雷竹兴旺起来的。据说每年开春,竹笋疯长,钱就哗啦哗啦地流进了村民的口袋。
道路两旁的农户,房前屋后普遍比别的自然村干净很多,基本没有一户村民随处乱扔垃圾。。。这在中国经济落后的农村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好现象。
第一次去的时候看到村里正在修建水塘的护栏和周边道路,据说一次性投资了20万整治村容村貌,经费全部来自村办产业的收入。
今天第二次去,已经不是此前的工地状况了,干净整洁了许多。
一个老者正在文化广场上清扫大家嗑的葵瓜子壳。他说整个湾子都是由他一个人清扫,每家每户的垃圾桶里的垃圾也是由他负责清运,每月村里付给他600元钱。
老者说,村民们已经基本上养成不乱扔垃圾的习惯,大家觉得现在过得很好。。。
茬说:大家都是家门甚至是亲戚,明知道你每天要清扫,再故意扔就是对不起您老了!
老者笑了!
坊间传说,这一切的美名的得来,主要靠的就是他们现在的书记,村里一户有6个儿子人家的老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3-21 15:52:3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