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领事馆旧地址 在汉口洞庭街74号(旧俄租界内),1902年建成,坐东朝西,建筑平面呈扇形,门窗为硬木拼装。后为湖北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办公楼,鑫乐电影院旁现为洞庭一号会所。  汉口俄租界是近代中国2个俄租界之一(另外1个是天津俄租界)。1896年开辟,面积414亩6分5厘,也是汉口的5个租界之一。 位于汉口英租界与汉口法租界之间。 汉口俄租界是汉口的娱乐商业区和高级住宅区。汉口俄租界与英租界紧邻,在“汉口租界示意图”上,这两个租界的分界线划在合作路和兰陵路之间。十九世纪末俄租界划定,租界内的建设随之而起,不用几年的功夫就后来者居上地变成了一块商埠和居屋并存的繁华地。一条窄窄的长街沿着长江水流的流向从这一块地面上横穿而过,经过英租界的上一段名叫洞庭街,经过俄租界的这一段名叫俄哈路。1920年由中国代管。1924年正式收回,改为汉口市特二区。 。借用一张照片,这是一张旧时从天津寄到汉口的明信片。 从图片上可看见俄租界及其附近的旧貌。

从图片上我只能立刻认到一个建筑,那就是中间偏左位置的俄东正教堂(有个穹型圆顶,俗称洋葱头)。 再借用一张1903年从以色列寄出的汉口俄东正教堂明信片 
再看看昨天拍的俄东正教堂(已无洋葱头穹顶) 教堂已经在同样的位置站立了123年, 
“洋葱头”是老百姓对葱头圆顶的亲切称呼,就好像老武汉把巴公房子形象地称呼为“镵头尖”一样。 在上张老明信片当中,我们可以看见东正教教堂的原貌:六角形单层建筑,尖拱窗户。屋顶作穹窿圆形,顶部立大十字架,并有风向仪,正立面的窗口挂着铃铛,因为是黑白照片,我们不能够看见建筑外观的色彩,但是从散乱的历史记录当中,可以得知教堂本是铁皮屋面,通体绿色,而不是现在所能看见的粉色系。 经过战争损坏以及人为修缮过的东正教堂,更大的变化则是,穹顶最顶端的葱头圆顶,已经不知去向,取而代之的是一面极其普通的十字架。 关于东正教堂在汉口的缘起,还得从俄罗斯人的生活当中离不开茶说起。早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俄罗斯就是中国茶叶的最大买主,汉口曾是全国茶叶出口的重要口岸,往北远销西伯利亚。因为茶叶暴利,沙俄选中了汉口作为它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租界地。由于多数俄罗斯人信仰东正教,俄商于1866年5月与驻汉第一任俄领事商酌,开始筹资建立东正教教堂。光绪二年(1876年)5月,经北京俄国东正教总会的许可,由俄国运来建行堂(活动教堂)的建筑材料,搭建教堂,暂供在汉俄人的宗教活动需要。1885 年初,才正式在汉口天津路与鄱阳街交界处建成砖石结构正式教堂,起名为阿列克桑德聂夫堂,由北京俄国东正教总会修士大司祭尼可来乙·阿多拉次乞乙来汉举行教堂开堂仪式。 ----“因为当时在汉的俄罗斯人并不多,并且受到物质条件影响,修建于租界区的东正教堂规模较小,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东正教一般不吸收华人入教,传教具有一定的保守性。”(武汉民间文保专家刘谦定老师)。 [此帖子已被 土楼吴 在 2008-5-12 18:40:38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