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传佛教中,出家男子称为和尚。和尚的本意是师。和尚本是一个尊称,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 喇嘛是藏语,它和“和尚”是一样的意思。这个称呼也被滥用了,本来并不是每个出家人都能称为喇嘛的。正确的称呼是:出家的男人受十戒的称沙弥,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出家的女人受十戒的称沙弥尼,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尼。 佛教是信奉人生有轮回的,要求得有好的来生,受戒是其中必须的方法。戒,是防止身、口、意三业的过失,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三级。五戒是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类。这是出家在家弟子共持的戒。十戒是沙弥持的戒(一般是不满二十岁的人,满二十岁才能受具足戒为比丘),即不犯十恶。十恶是指:①杀;②盗;③淫;④妄语;⑤两舌,即挑拨离间;⑥恶口,即粗恶伤人的言语;⑦绮语,即邪淫言语;⑧贪;⑨嗔,即愤怒;⑩邪见,即否认因果的见解。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受持的戒律,按照唐代以后最盛行的《四分律》,比丘的具足戒有256条,比丘尼具足戒有348条。共分为8大类:1、波罗夷,指戒律中的根本罪或极大之罪,犯此类戒者要被逐出僧团。2、僧残,指比波罗夷轻一些的罪行,僧残的意思就是犯此类戒者还有残余的法命。3、不定,是指已经犯戒但犯戒程度还不明确的行为。4、舍堕,是指由于贪心而追求财物的行为。5、单堕,是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戒。6、波罗提提舍尼,意译为“悔过”,是轻微的过失,主要涉及佛教关于饮食等方面的规定,犯此戒者只需向一僧忏悔即可。7、众学,是较轻的过失,所涉及的是有关服装、食事、威仪等极细微的事情。8、灭诤,是为裁断有关僧尼犯戒等之诤议而设的七种方法,称之七灭诤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