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原创]登绝壁公路 走晋陕峡谷 攀华岳顶峰 23天5000公里饱览豫山陕风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4-7 18: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124.jpg

 在立有“悬空寺”三个大字的石碑旁,有一个六角亭。亭内立着一块碑,上书“霞客遗迹”四个字。这是为纪念徐霞客而修建的亭子。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7 21: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111.jpg

 

 

110.jpg

 

悬空寺前的广场宣传栏中展示的仿古壁画很是吸引人的注意。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6: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过一座吊桥,我们随人群走近悬空寺。

      悬空寺陡峭的崖壁下有一块巨大的石头,上面写着“壮观”两个红色大字,笔力遒劲,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不过这个状字上还多了一点。

      相传这两个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亲笔所书。唐代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览太原后,曾到雁门一带攀登恒山,当进入金龙峡后,被悬空寺奇险的建筑深深地吸引,在石崖上亲笔写下了“壮观”二字。为了表达激动之情,书写完后,仍然未竞发自内心的情感,便随手—挥在“壮”字的“士”内加了一点,不知情的游客还以为是李白写了一个错别字。

      据说,“壮观”二字随着年代的推移,经一千多年的风化,已无法辨认。1990年,国家拨专款维修悬空寺时,依据流传拓片原迹,将“壮观”二字重新镌刻在寺下的峭壁之上。

      听了这些介绍,我仍然颇感疑惑: 李白是一个极有激情的诗人,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逢名山遇名楼都要写诗,,他游览了湖北黄梅的那个景致比较一般江心寺,就写了“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样名垂千古的五言绝句,游了恒山,特别是看到了真正高百尺的危楼—悬空寺,为什么没留下任何诗句呢?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6: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125.jpg

 

 

130.jpg

 

悬空寺陡峭的崖壁下有一块巨大的石头,上面写着“壮观”两个红色大字,笔力遒劲,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不过这个状字上还多了一点。相传这两个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亲笔所书。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6: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悬空寺留下的疑问还有更多:

      这座寺究竟是因何种原因而修建至今仍存在着争论。

 

   僧道各说其缘由,是悬空寺主要谜团之一。一种说法是,相传当时浑河连年肆虐,有个法号叫了然的和尚,为治水患,故在此建寺以救苍生,又碍于“佛不上山”的忌讳,所以将寺庙修建在半山腰。

      但更多的史料,则论定是道家所修建的道观,地处金龙峡谷口的翠屏山,远离人烟,更符合道家的“不闻鸡鸣犬吠”的建观理念。目前说法占上风的观点是:

      悬空寺地处的峡谷历史上是南去五台、北往大同的交通要道,浑河河水从寺前的山脚下流过,常常暴雨成灾、河水泛滥,伤及路人。人们以为有鬼怪作祟,就想到要建浮屠来镇压。当然,要建这样一座寺庙,仅靠民间的力量是不够的。

      公元398年,北魏建都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大同市,北魏皇家的天师道长寇谦之仙逝前留下遗训: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达“上延霄客、下绝嚣浮”。也就是说,让人们上了这座寺院,感到与天上的神仙共语,而将人世间的烦恼忘掉。

      此后近百年的时间里,寇谦之的弟子们多方筹资、精心选址,终于建成了这座震古烁今的空中寺庙。

 悬空寺始建名称叫“玄空观”,后因释迦牟尼与众第子移驾于此,孔大圣人也看好这块风水宝地,所以改名叫“玄空寺”。后人依建筑地形,取名“悬空寺”到至今。

      因为历史悠久,且又是木制结构,据说管理者目前对于进入悬空寺的人数进行了控制,以对这座国宝进行保护,尽量延长其寿命。还有一种说法:悬空寺故意把门票价格提的很高,来吓退一部分参观者,从而靠自然减少游客流量来保护古建筑。

      此时不是旅游最旺季节,人流虽不至于像潮水,但也是络绎不绝,接踵而来。据说在旅游旺季时,悬空寺每天要接待游客两千多人,每次只允许一百人登山进寺,我虽然对于像敦煌莫高窟那样限制普通游客参观人数(加钱后还可参观更多精美石窟)很有反感,但我还是感觉这里的管理者们限制和保护看上去都显得粗放和随意:我进入时里面的游客估计已经不止100人了,也没有谁在限制大批旅游团队的进入。还没进去参观,我对这座绝世无双建筑未来的命运已经有了几分担心。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6: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dscn6189.jpg

 

神奇的悬空寺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疑问。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6: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按照顺序,先参观最下面一层的佛堂。这一层是坐落在岩石的平台之上的,再往上的二层大雄宝殿、三层的配殿,则全部是“悬”在空中的。

整个悬空寺的建筑特色令人震撼称奇:

      导游介绍,悬空寺的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

  

      奇——悬空寺,像一付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翠屏峰的绝壁上,翠屏峰崖壁的中间呈一个凹型,而悬空寺就处在这个凹型结构当中,整个建筑物是依山而建,给人的整体感觉就象是处在怀抱当中一般。 依照当时的建筑水平和技术力量,能够在这样一个地方建成千年不倒的危楼真可以称“奇”。

  悬——悬空寺共有殿阁40间,表面看上去支撑它们的是几十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实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据说在悬空寺建成时,没有这些木桩,人们看见悬空寺似乎没有任何支撑,害怕走上去寺会掉下来,为了让人们放心,后人在寺底下安置了些木柱。所以有人用“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来形容悬空寺。

      巧——体现在建寺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布置和建造寺庙各部分建筑,将一般寺庙平面建筑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等都一应俱全。其历经1500年而巍然屹立不倒,原因之一是它的左右两边有高耸如云的山峰,这几座山峰就象是母亲的臂湾一样将悬空寺这个小小的婴儿给完完全全的护住了,让它免受到风吹雨淋和日晒,就是夏至这天日照时间最长,但也不到三个小时,这些都显示悬空寺设计和选址非常“巧”。

选址还有一个“巧”的地方是,专家还发现,浑河虽从悬空寺脚下流过,而峡谷一侧的悬空寺却是干燥异常;这个峡谷的谷底风很大,但悬崖上的悬空寺的风却非常小。原来,两山之间的金龙口峡谷的出口十分狭小,不管多大的风吹进谷底,到了悬崖的凹处就会变小,大风吹走了浑源河的水气,反而保证了悬空寺通风干燥。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6: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135.jpg

 


  此时不是旅游最旺季节,人流虽不至于像潮水,但也是络绎不绝,接踵而来。 因为历史悠久,且又是木制结构,据说管理者目前对于进入悬空寺的人数进行了控制。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6: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身临其境,我对悬空寺“奇、悬、巧”三大特点中的“悬”感受最为深刻。

 

      悬空寺的底座下总共支有30根立木,那些立木大约碗口粗细,触手可及,看上去确实像是支柱一样,但用手推动,似有摇晃感。这给来访者看了,更觉得眼前的悬空寺“岌岌可危”。

 

      实际上,奥妙在悬空寺楼座下的几十根横梁。

      悬空寺所坐落的岩壁,有很多凿出的石孔,每个石孔里都以一根木横梁伸出来,露在岩石外面的横梁长约一米多。专家们分析,估计打进石孔里面横梁的长度至少在三米以上。古人当时凿好石孔,把木横梁打进去,然后,打进楔子,楔子会撑紧横梁,牢牢卡在石壁上.它的作用类似今天的膨胀螺栓,打的越深,固定的就越紧密。

      这种横梁的材质都是当地产的一种铁杉木,这种木头的密度非常高,并且事先全部用桐油浸过,既不会被虫蛀,也能防腐蚀,所以,虽历经千年,看上去仍然非常坚固。

      悬空寺的建造依照力学原理,半插横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紧联。这种横梁立柱结合的榫铆结构,最大的特点就是防震,它能够吸收震能,又富有弹性。
      悬空寺炉火纯青的建筑工艺使它在1500年来躲过了无数的灾难。浑源县历史上曾有多次地震的记载,光是最近50年发生了3次6级左右的地震,其中一次使浑源县城三分之一的房屋倒塌,但悬空寺安然无恙。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6: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131.jpg

 

  奇——悬空寺,像一付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翠屏峰的绝壁上。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6: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140.jpg


  悬——悬空寺共有殿阁40间,表面看上去支撑它们的是几十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实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

  有人用“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来形容悬空寺。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6: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1991年悬空寺曾经历了一次大地震。据悬空寺当时的一个女工作人员介绍:那天中午1点48分,当时她们刚吃完中午饭,正在休息时,突然外头轰隆声巨响,好多石头飞落下来,悬空寺里灰茫茫的什么都看不到,她当时特别害怕,以为悬空寺肯定完了,因为那么多大的石头全部砸到里头了。

      谁知悬空寺竟然安然无恙,毫发无损。而且他们接待一批42人的德国团,全部人员都在寺院里头,也毫发无损。 

 

      听到这些,看到眼前,使人不得不对中国古代高超的建筑技巧和设计水平由衷佩服。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6: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152.jpg

 

 
  悬空寺的底座下总共支有30根立木,那些立木大约碗口粗细,触手可及,看上去确实像是支柱一样,但用手推动,似有摇晃感。这给来访者看了,更觉得眼前的悬空寺“岌岌可危”。

 

153.jpg

 

 悬空寺的建造依照力学原理,半插横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紧联。这种横梁立柱结合的榫铆结构,最大的特点就是防震,它能够吸收震能,又富有弹性。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6: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悬空寺有殿宇楼阁四十间,其中木楼阁二十八间。寺院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一个标准的寺院布局,第一层是禅堂;第二层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上面还有两个朵殿,南北两边为两个配殿,为比肩式楼阁。第二部分楼阁由下到上依次为纯阳宫、三官殿、雷音殿。第三部分楼阁由下到上依次为四佛殿、三圣殿、三教殿。

 

      其转折升降的木梯上用铁钉组成数十种莲花状的图案,令人赏心悦目。据说,这种铁质莲花图案,除了起到保护木板和装饰的作用外,还赋有深刻的寓意:香客进寺,踏步而上,可谓“步步登莲,吉祥如意”。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6: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141.jpg

 

 

142.jpg

 

 

160.jpg

悬空寺有殿宇楼阁四十间,其中木楼阁二十八间。寺院由三部分组成。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6: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179.jpg

  悬空寺里转折升降的木梯上用铁钉组成数十种莲花状的图案,令人赏心悦目。据说,这种铁质莲花图案,除了起到保护木板和装饰的作用外,还赋有深刻的寓意:香客进寺,踏步而上,可谓“步步登莲,吉祥如意”。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9 16: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轻步穿行在这座“危楼”之中。大有“履楼板腾云驾雾,闻风声心惊肉跳,望谷底眩目飘摇,向远眺地窄天宽”之感。

      寺中的大小殿阁,参差有别,错落有致,由低到高,由南向北,重叠独立。楼阁殿堂间,环廊相抱,栈道相连,岩路相接,楼梯相通。走在寺内,就像行走在迷宫里一样。

      我在这座窟连殿,殿连楼,半壁楼殿半壁窟的寺里参观,另一个感受深刻的就是它的儒、佛、道三教合一的道场的格局。

 

      悬空寺虽然名为“寺”却不是纯粹的佛教寺庙,。原名为“玄空阁”,是取道家之“玄”、佛家之“空”,形貌似楼阁而得名。后来因为“悬”和“玄”谐音,故改名悬空寺。

      在悬空寺里的十七个殿宇中,有十一个佛教殿堂,五个道教宫观,还有一个则是三教始祖同居一室。

 

      “三教殿”是悬空寺最耐人寻味的地方。释迦牟尼、老子、孔子齐聚一堂,正中端坐着的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祖,而左边是儒家学说代表孔老夫子,右边的是道家鼻祖老子,三位圣人端坐在莲花台上,慈眉善眼,一团和气。他们共享人间烟火,堪称奇观。

 

     历史上,儒、佛、道三教各成体系、自立门户,很少有混居一室的。尤其是佛、道两门颇有门户之见,在四大佛教名山中就几乎看不到道教的踪迹,而在道教控制的灵山圣境中,也绝无佛禅之风。唯独在恒山出现了“三教合一”的现象。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9 16: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u5270p704dt20101209151242.jpg

行在这座“危楼”之中。大有“履楼板腾云驾雾,闻风声心惊肉跳,望谷底眩目飘摇,向远眺地窄天宽”之感。(楼顶俯瞰)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7-21 19:18 , Processed in 0.130427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