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四号窟,前面出现一组楼阁建筑。这是一组五间四层的木楼阁,朱红柱栏,琉璃瓦顶,颇为壮观。这是清顺治八年(1651)建造的。
第五、六窟就在这组楼阁内。五、六窟也是一组双窟.
第五窟称为大佛洞。窟内,中央端坐佛像一尊,高17米,是云冈石窟中最大的雕像,其外部经唐代泥塑重装,泥漆虽已剥落一些,但仍很鲜艳。坐佛膝上可容纳120人,一只脚上可站立12人。坐佛表情森严,周围小佛围绕,衬托了坐佛的高大、雄伟、壮观。
该窟内有工作人员巡视,不让游客拍照,据说是怕闪光灯对塑像彩绘的寿命造成影响。但一个当地人告诉我:这只针对一般游客。他们常常和当地的官员们一起进来拍资料,一拍就是几个小时,这里的工作人员对他们都毕恭毕敬的。
听到这些,我心里有些不平,偷偷抢着拍了几张。旅行团队的那些上海的老太太们一边听讲解,一边以愤怒的眼光瞪着我。我很理解她们:她们是既定制度和秩序的拥护者,一个社会制度的稳定,需要有庞大的这样的群体才行。
第六窟称为释迦佛洞,是以精巧著称、最为华丽壮观的一窟,15米高的方形塔柱直接窟顶,塔的四面和周围四壁没有一块不曾雕刻的地方。整个窟呈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二层方形塔往,高约14米,塔柱上雕有四方佛,上面四角各有一座九层出檐小塔,驮于象背上。窟四壁满雕佛、菩萨、罗汉、飞天等造像。窟顶有三十三诸天及各种骑乘,令人目不暇接。环绕塔柱四面和东南西三壁的中下部,刻有三十三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内容连贯,构图精巧。
导游说:第六窟在总体布局、造像风格、雕刻手法等方面,代表了北魏传统石窟艺术的最高境界,尤其佛像改变了过去的服装,雕成了褒衣博带式的佛装,采用了当时南朝士大夫地主阶层的服饰,被称为“太和造像”。推测孝文帝完成第六窟开凿之后,不久便迁都洛阳。 该窟也有人严密看守,想拍一张纪念照片很不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