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静好
2013-06-14 11:24:26| 分类: 心情记录
我最不喜欢节日时外出旅游,因为畏惧旅游景点黑压压的人流。那些“不幸”地平时只能“灵魂在路上”的人们,只能于节假日时“身体在路上”一番。而我假日那么多,无需凑热闹。何况我一向觉得自己的身体和灵魂从来都是一起“在路上”,无论是做什么。所以,端午节期间,我在妹妹家小住了几日,享受自己的“闲适人生”。
妹夫在桂林公干,尚未返家。于是,我每日很逍遥自在地睡到自然醒,然后穿着睡袍,溜达到阳台,歪在躺椅上慵懒地“发呆”。身旁是几盆正开花的茉莉,清香馥郁,让我仿佛又回到少女时期。我每日最快乐的事,就是一边很不淑女地大口啃着桃子,一边与妹妹“斗嘴”(这是我们儿时起就乐此不疲的游戏,呵呵),听她嗔我是个“二”(我本来就排行老二)。她会连珠炮般地把“二”的组词纷纷“砸”在我身上:二货、二百五、二愣子、二杆子、二赖子、二痞子、二流子、二性球(似乎是河南骂人“傻而倔”的方言),连我偶尔用的victory手势也被她讥为“二”。我丝毫没被“砸”晕,反而厚脸厚皮地笑曰“坚决把二进行到底”。妹妹夸张地把嘴张成O型,然后叹道“唉,怎一个二字了得呀!”,于是我们就再也“绷不住”,一起哈哈大笑起来,直笑到肚子疼才罢休。
雨后天晴的日子,我喜欢在阳台“沐浴”着晨阳用iPad上网。阳光下自己的小臂很细白,如女孩子的胳膊;手也几乎是透明的,似乎可见血在血管里的流动。我有一种“是我非我,非我是我”的恍惚。我好像又走入了时光隧道,身边吹拂的是唐时风,盛开的是宋时花。空气清新,蓝天如洗。发丝舞动,衣袂飘飘。我再次有“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幸福感。
不过,我还是随妈妈和妹妹逛了江汉路步行街以及保成路夜市。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人口众多时代,街头、商场,到处人头汹涌,人声鼎沸。夜市的人群更是摩肩接踵,如过江之鲫,甚至我的平底球鞋都被人踩掉了2次。这是一个物质极度丰富的时代,我在步行街和夜市上都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乡巴佬”感,眼珠子都瞪圆了。东西便宜到不可思议的地步。我不管有用没用,只要喜欢,就“出手”,反正几乎是“白捡”。一时之兴下,我大包小包地买了很多东西,既有衣帽鞋子,也有饰品玩具,都是物美价廉的东西。偶尔这么“红尘滚滚”地热闹一把,我并不厌烦,反而很享受。
虽然我天性好静、酷爱荒野,可我并不属于都市的“流浪汉”、“被放逐者”、“边缘人”。我热爱城市。现代城市生活对于人们“大隐隐于市”,非常方便。在科技的高速发展下,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把一切生活琐事处置好,几乎是“零家务活”。这样的“无需与人打交道”和方便,最与我的孤僻天性、懒散个性相契合。而且随着人们隐私观念的加强,对面邻居也可以互不来往,甚至互不相识,这样的生活氛围使人们可以活得更个性、更自我,可以冲破社会的各种樊篱,挣脱道德的束缚,享受脱下面具的随性、自在。城市里的交通便捷(即使有交通堵塞问题)、信息丰富(即使有垃圾信息泛滥的问题)、生活设施完备(即使有因国营企业的垄断而造成的服务质量很差的问题,所谓“硬件不错,软件太差”也),都令不爱自虐、贪图舒适的我满意。大学、公园、咖啡馆、茶餐厅、书店、电影院、音乐厅、歌舞剧院、美术馆、博物馆等都是我热爱的地方,简而言之,城市拥有文化和艺术。而且我一向认为并非只有荒野才属于自然,身边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都属于自然,连人类也是自然一分子。所以,城市也拥有自然。人类既然已“文明化”,无法再真正返回“荒野”,过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那么人们就应该学会与城市生活和解,而不应该如得了“户外躁动症”一样,只有在荒野才能感受到自然之美,却无法静心细品身边的自然之美。
在自己家里,我更是“邋遢”到“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地步,蓬头垢面地过着晨昏颠倒的日子。当然,我也会穿戴整齐地(今年我偏爱棉麻面料、有点民族风的衣服,比如有着精致绣花或手绘墨菊、墨荷、牡丹、梅花、竹子图案的衣裙)去小区中心花园晃悠数小时,坐树下读书、编梦,有种不思进取、全身心放松的舒适、惬意。
这些日子我当然又看了很多电影,但观影目的大都属于自我放松与消遣,所以看完就忘的影片居多,值得推荐的影片并不多,可推荐的影片只有:
1. 《控方证人》,美国片,1957年上映,结尾很精彩,所谓“峰回路转”也。
2. 《十二怒汉》,美国片,1957年上映。我早就知道此片,然一直对“怒汉”心存芥蒂,以为是讲什么粗鲁人的故事。就这么被片名误导而一直无观影之心,蹉跎至今。唉,真是翻译害死人。其实,本片是讲12个评审员的评案过程,非常精彩,甚至可以说是“伟大”。美国的司法制度是“宁可错放一千,也不冤枉一个”。中国的则是“宁可错杀一千,决不放过一个”。很难比较优劣,各有利弊吧。美国文化更尊重个体生命价值,而中国在乎的是群体性(比如在中国“众乐乐”受欢迎,而“独乐乐”则受排斥),所以中庸文化泛滥也就不足为奇。也许中国人太多,故对尊重个体生命较为漠视吧 。
3. 《偶然与巧合》,法国片,1998年上映。这是一部很悲情的影片,女主人公跳下悬崖的那一幕,令我的泪水滚滚而下。将心比心,我可以懂得那份沉痛感、万念俱灰感。每个人都是偶然来到这个世界,然后结缘、同行、分离。人生也许就是一个不断获得,然后又不断失去的过程。我们终将只剩下自己与自己作伴。人生的“空虚、孤寂、无常”本质,让人无奈。我们只能接受一切失去。我们只能努力去与这样的人生和解,对着这样的生活挤出一丝惨淡的微笑。如果我天天对自己说:“我很幸福”,不是为自欺欺人,而是为让自己活好。毕竟,我们只拥有短暂的今生今世……此片让我想起2003年上映的美国片《托斯卡尼艳阳下》(我曾专门发了一篇博文推荐),女主人公也是笑对人生的一切孤寂、痛楚、磨难。活着,从来都是不容易的。人生的美好后面,是各种人生残酷。然而,我们依然选择“笑”而非“哭”,依然勇敢地走下去、走下去,哪怕再孤寂、痛楚。因为,无论如何,我们都爱着自己的人生。
4. 《死囚越狱》,法国片,1956年上映。个性孤高的布列松的作品,果然很“坚硬与高贵”。
5. 《调音师》,法国短片,2011年上映。虽然片子只14分钟,却值得反复品味,有人生大道理在里面。
我依然在读李劼人的《大波》(上、下2册),整个人经常穿越到清末民初时期。另外,我近期爱听的音乐依然是多年来百听不厌的布鲁赫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苏格兰幻想曲》。以前最爱听的分别是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因为里面的“深情厚爱”,这两年最爱听的却是两首曲子的第一乐章(《苏格兰幻想曲》含序奏),感觉有人生的大悲哀在里面。当然,别的乐章依然令我迷醉,比如《苏格兰幻想曲》第一乐章(含序曲)悲哀沉痛,第三乐章深情款款,让人心灵湿润,可第二乐章和第四乐章的力量感、向上感、不屈感却让人能够哀而不伤,把痛楚升华。关于自己的练琴,我现在天天弹奏的依然是几首老曲,比如巴赫平均律第一册第一首的前奏曲、巴赫—西罗蒂B小调前奏曲、贝多芬的《致爱丽丝》、奥芬巴赫的《威尼斯船歌》和克莱德曼的经典曲目《水边的阿迪丽娜》、《秋日的私语》等。
这几天因身体不适无法去社区游泳池游泳。等身体正常后,我会天天去。再不游年卡就作废了,那就是白浪费钱。何况夏天是游泳的黄金季节,也找不出“三天打鱼,一百天晒网”的理由。不过,夏日里我最渴望的是游野泳。但儿子不在家,我没了野泳保镖,故只能空渴望一番。一些人生美好,如我那个乌托邦般的晚景田园梦,只属于fantasy的范畴。然而,没有了fantasy的人生,还叫人生吗?呵呵……
在光与影的世界放飞心灵
小草呀,你的足步虽小,但是你拥有你足下的土地。——泰戈尔
我怎么会恐惧衰老和死亡呢?我的灵魂本来就生活在肉眼看不见的世界……
在这样的世界里:一日是千年,千年是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