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料的妞,老夫都看不下克了,人家灯光恳言跟你切磋,你却装聋作哑几天,害得灯光小心翼翼地怕你又想多了。
今天中午给小刀过生日,在他学校门口喝了一餐,酒一喝,再装学究就难喽。
莫办样,妞兄例假,俺来充一回茬巴子跟灯光仅就“二”闲聊几句。
“美德”应该可以理解为道德吧,一般而言,社会正能量提倡的道德,在其时代总是美德的。
那就先从道德在每个人身上形成的机制说起,道德属于超我的范畴,而超我则是一个人在婴幼儿时候在养育人的奖惩训练下形成的,没有天生的道德,道德不是先验的。
道德的价值在于:
一、形成约定俗成的社会契约,令社会能有序运转,可以当成一种软性隐性的法律。拿交通规则比喻,靠右行驶就是中国的交通道德,据传在某些资本主义低道德的国度还流行在Y字型的汇车位置,左一辆右一辆插花轮流并线。如果没有道德,在法律无法触及的巨大空间,社会将无法运行。比如你去菜场买菜,明明给了摊主钱,人家硬说你没给,或者你没有给钱直接拿走菜还声称钱给过了。完全丧失道德规范的社会,运行成本是巨大的,你在每次交易前得抬头看看是不是有可以取证的摄像头,还得担心摄像头是否工作正常。
至于当前中国道德与价值体系的混乱,以及如何重塑道德,不在本课题研究范围之内。
二、内化到潜意识中的道德或者超我能够让人在面对事物时有一个较迅捷简明的判断和反应。你从小学会了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这些不需要想起永不会忘记的条款在待人接物等各方面能发挥巨大的优势。类似心理学上的自动思维刻板印象、或者生理学的条件反射。
看到美丽的花自动判断为无毒的花朵,看到形貌丑陋的人自动判断为坏人。这些自动反应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对人起到保护作用的,但也有例外,比如罂粟比如葛优。
但是,对个人而言,道德的价值仅在于第二条。人在遵守道德时,是为了自己生活得更方便有序高效,哪怕他的行为在捍卫道德法则,也不应该是为了捍卫道德本身。套用马列语录说,这是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迈进。
有个故事说,把一头小象栓在小树上,他挣不脱,长久以训,等他长大一甩鼻子就能挣脱时,也不会做这种他认为的徒劳的举动了。
对人而言,很多的心理冲突和焦虑往往源于对内化的道德的不察,当道德与道德、道德与现实、道德与本我之间发生冲突时,只有跳出局外,才能把一种莫名的苦恼变成一个简单的愿赌服输的权衡判断。
俺在回草哥的一个帖子里提到,人的行为如果驾驶,有些人只有一个档位,有些人只有一档和五档,还有些人只有二三四档。我们都知道二三四档使用较多,道德的遵守也正是在这个区域最为有效,它规范的是人的常态行为,车辆设计方的参数调校也是以这个中间档位段为目标操作的。
但是,当遇到极端路况时就顾不了这么多了。你可以把一档想象成穷凶极恶的战争状态、把五档当成坐看云起的空灵境界。这些档,你可以不常用,但不能没有,如果能得到无极变速的配置,更是善莫大焉,反正俺是没有达到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