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山,古称勾注山。这里群峰挺拔、地势险要。自建雁门关后,更有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
叶,飞到雁门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可过关。故有“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
的说法。
雄关雁门,居“天下九塞”之首。 从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起,
历代都把此地看作战略要地:
早在战国时期,这里就是赵武灵王破林胡的战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
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
里长城。
汉高祖刘邦时期,匈奴曾南逾勾注,直驱晋阳(太原)。为此,公元
前201年,刘邦亲率三十多万大军,抵达平城(山西大同),抗击匈奴。可惜,
被匈奴用计诱入,困于平城白登山达七日之久, 最后用重金财物贿赂了单于
阏氏(匈奴王的妻子)才得以解脱。
汉武帝继位后,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
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
汉元帝时,有胆有识的王昭君就是从雁门关前簇后拥,浩浩荡荡,
出塞和亲的。 从此以后,这一带出现了“遥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
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
唐代,雁门古塞“胡”汉相争,群雄逐鹿,战事连绵。唐初,年事已高
的薛仁贵为代州都督,镇守雁门。
唐末五代,契丹(辽国)崛起于北方,危及内地。 后晋石敬瑭向
辽国自称“儿皇帝”,割燕云十六州与契丹。从此,在山西北部,雁门山就成
为了后晋和契丹的分界线,雁门关也成为了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相对
峙的前沿阵地。
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契丹人)激烈争夺的战场。 著名爱国
将领杨业(又称杨继业)及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曾
多次以少胜多,大败辽兵,当时人们誉杨业为“杨无敌”。 在宋太平兴国四年
(979),杨业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以后, 雍熙三年(986),在
雁门附近的战斗中,由于统帅潘美的指挥失误、临阵脱逃和挟嫌报复, 使杨业
陷入重困,最后士卒全部覆没, 在朔州的陈家谷他自己身负重伤为
辽兵所执,宁死不屈,终至绝食为国。后人为纪念他的战功和忠贞精神, 在雁
门关北口立了“杨将军祠”。
杨令公和佘太君的彩塑至今还凛然地静坐在雁门附近的
杨家祠内。
元明时期,雁门旧关废弃,新关又起,雁门战火渐趋平息。
时至清末,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辱国求存的慈禧太后等,狼狈出走。
他们过居庸、宣化,经大同,又在雁门留下了逃跑的脚印。曾在关门左侧
靖边寺吃茶,小憩。
辛亥革命以后,雄关雁门除遭到军阀混战的破坏外,也受到了抗日烽
火的洗礼。
1937年9月,周恩来、彭德怀和彭雪枫同志,前来雁门山的太
和岭口与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会晤。同年10月18日, 八路军二二
零师七一六团,挺进雁门关赢得了震惊中外的大捷。
纵览雁门关兴衰的历史,自公元前4世纪至20世纪,发生
在这里的战事,据不完全的统计就有140多次, 可见它确实
是兵家必争之地。
2001年6月25日,雁门关作为明朝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6-27 9:44:1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