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在郧西短短的的几天,我为这里的一切而沉迷 。月夜,我登临古城墙,体会山高月小;清晨,我为近在耳边的布谷鸟的叫声而陶醉。晨雾中,看小镇升起的缕缕炊烟,夕阳下,漫步金钱河畔,听浣衣女的嘻笑…作为湖北省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县城 ,郧西-上津既不显赫,也不喧嚣,她稳重、质朴,随和,这里呈现的是一幅原生态的田园美景啊! 这样的原生态,如今不是离我们渐行渐远了吗?
即将离开上津的时候,我伫立古城北门,抚摩斑驳的城墙,东南眺望:那圆长的一个弧,连接起过去和未来,成了锦绣华章的结构支点,预示着郧西更加美好的未来
历史走过了千年、万年之后,今天的郧西人突然有了一种惊醒:他们发现脚下流淌了亿万年的天河和天上银河相对应,发现“七夕文化”对中国人精神的千年营养,发现在他们的土地上除了独一无二的天河外,到处都有与“七夕文化”对应的文化遗存,比如:那柱突兀地矗在天河中央高8米、直径8米的巨石,自古就被人们称作“金钗石”;在万木葱郁的两山上,有两尊突兀矗立的巨石叫“石公公”、“石婆婆”,人们自古就说那是牛郎、织女的化身;在天河上游,自古就有一座牛郎山、一座织女山;郧西自古就有牛郎庙,天河相连的天河口自古就有王母娘娘山……
与此同时,他们也发现了许多古人描写天河的诗篇:《古诗十九首》里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古人诗中的“河汉”就是指汉水和天河;又比如:在郧西县城里的一座古石桥上,留着150多年前(清道光二十九年)的一副题联:“览胜有人游月府,问津此地近天河”。
应该说,汉水对华夏文明的进化在《诗经》里有着最幸福的彰显,地老天荒,人类千年的爱依然美奂美仑。有人统计过,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记述古代先民在江河边繁衍生息、劳动生活的诗多达七十余首,而脍炙人口的爱情诗就有十七首,大多与汉水有关。
比如《周南·关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游哉,辗转反侧……”这是表达男子追求爱的相思之苦,这深情而淋漓的相爱永远是人类精神的大典。
比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首堪称千古情诗的珍品,诞生在汉水之滨。爱的飘忽不定,爱的扑朔迷离,爱的艰辛与含蓄,都在汉水之滨演绎成为人类梦境般的追寻。
再有:《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水矣,不可方思!”这支汉江流域的情歌,是写一砍樵青年对一女子求之不得的心情,反复借汉水的宽、长和不可泳、渡来比喻女子的可望而不可及。译出来就是:“南方有棵高高的大树,却不可在树下休息;汉水边有位女子,难以表达对她的深情;汉水宽又广,难以游过去;汉水长又远,难以渡过去……”
在没有现代交通条件的古代,生活在汉水流域灵秀深情的儿女们,因江河天堑割断了他们的爱情,他们可以创作出感动人类的千古诗篇,我们一点也不怀疑他们同样可以创作出“七夕文化”的经典——牛郎、织女。
在当今中国,很多地方都在不遗余力地在打造文化产业。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中国文化之幸事。曾几何时,我们举国上下“革”文化的命,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已经所剩无几。抢救、挖掘、修复、重建中国五千年文化,无论怎么说,都是对人类文化的一份贡献。
我知道,郧西现在正聚集全县人民的智慧,打造“天河·七夕文化”——他们响亮且包容地提出了“七夕在中国,天河在郧西”;他们在建“七夕公园”、“七夕广场”、“鹊桥景观”,整理河道;他们还要在2010年“七夕”前后,举办中国首届“天河·七夕文化节”,全国将有一千对新人在郧西举行婚礼。郧西人希望“七夕”文化成为中国和人类的爱情价值核心。当然,他们也希望这一文化的传播使郧西成为爱情相约的地方,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婚礼中心。 据此,我们看到了郧西打造“天河·七夕文化”的价值所在。
郧西归来我想说:中国文化的捡拾、抢救和重建,不仅仅是广场、公园、房屋、雕塑……更需要抢救、重建的是,我们丢失已久的性德和心。
终于完成了我的游记。在这里感谢和我一起共度端午佳节的38位朋友,感谢司令为我们这次旅行所付出的辛劳,感谢郧西的夏校长给我提供的资料。感谢所有关注我的游记的TX们。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18 8:03:0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