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最难忘——石柱、恩施8日游

[复制链接]

78

主题

5894

回帖

34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45533
发表于 2013-7-17 14: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p1150672_副本.jpg
p1150673_副本.jpg
p1150674_副本.jpg
p1150675_副本.jpg
p1150676_副本.jpg
p1150677_副本.jpg
p1150678_副本.jpg
p1150679_副本.jpg
p1150680_副本.jpg
p1150683_副本.jpg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回复

举报

78

主题

5894

回帖

34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45533
发表于 2013-7-17 14: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转篇别人文章看哈:
 
鱼木寨青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
加入时间:2009-10-28 12:08:01  作者:佚名

  赵明启

  2006年写了一篇《鱼木寨的青石文化》一文,关注鱼木寨的青石,首次提出了鱼木寨的青石文化的概念,经《恩施日报》登载后,不想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有许多研究鱼木寨的专家学者引用了这一说法,并开始关注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当时只是出于好奇,一般性的关注,近几年,由于笔者一直生活在这里,常常到鱼木寨下乡,为到此寨的领导学者新闻记者等客人导游,在这个过程中,更加关注这一文化现象,对于鱼木寨青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了一些肤浅的思考和认识,现整理成文,以抛砖引玉。
  一  鱼木寨青石文化的演化进程
  古老的鱼木寨,高高耸立于湖北省利川市谋道镇与重庆市万州区龙驹镇交界处。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是鄂渝边陲的一座集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的土家古寨,她以独特的地物地貌和厚重文化底蕴的民俗风情、人文景观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专家学者游客亲临古寨先睹为快,被誉为“天下第一土家古寨”。
  1。寨名的来历
  北宋末期,人烟稀少有茫茫鄂西林海中,一支姓马的家族约百余人的队伍通过长途迁徙中来到川鄂边界,老弱病残的几户人实在无力前行,跟不上大队伍,只好随地面居,幸运的是他们很快就近找到了一个山寨,这里地处鄂西一隅,交通闭寨,人迹罕至,是一个衣食无忧,宁静安稳的“世外桃园”,他们幸福在生活在这里,繁衍子孙,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耕生活。
  鄂西是少数民族地区,自古以来,居住在这里的人习惯自由散漫的生活,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练就了坚韧彪悍的性格,不惹事,决不怕事,善斗而不屈,这在统治者眼里,则是不可教化的“蛮夷”。对于一个处于自由自在无政府状态的民族,为了强化管理,在唐宋时期,朝庭发明并推行了羁縻州制度。所谓羁縻,就是给马套上笼头,给牛穿上鼻子,一切尽在掌控之中,元初,在羁縻州政策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强化管理,更进一步地推行了“以夷治夷”(或“以蛮治蛮”)土司制度,这是最早的一项民族自治政策,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实施四百多年,一直到清朝的改土归流为止。
  居住在寨子上的马家人繁衍了几百年,一直人丁却不旺,因“苗不入山,土不入峒”的封锁政策,却过了几百年的安稳日子。至清朝,朝庭取消土司制度,推行改土归流,大量来自湖南、福建、广东、甘肃等地人如汹涌波涛,涌入四川,进入鄂西,这就是在我国几次大移民中最著名的“湖广入川”。这些移民溯长江而上,多以家庭血统为伍,携男带女,每到一地,先到为君,后到为臣,挽草为界,置业就地,相对于本地世居单薄的人丁而言,外来移民却成为强势群体。
  其中成、谭、向的祖宗们结伴强势入住马家的寨子,并最终挤出势单力薄的世居马家。几经辗转,被挤出的马姓人终于找到了失散了的大家庭,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这时成为石柱土司的马姓人已是家大业大,人强马壮,当然不甘屈辱。于是马土司带兵围攻古寨,古寨在谭土司的带领下,严防死守,马土司久攻不下。围寨数月,谭土司为退敌兵,从寨东岩洞口向寨下抛下活鱼无数以戏之,有些竟落挂于马土司帐前树上。马土司望鱼兴叹:“欲克此寨,如缘木求鱼!”遂引兵绝望而退。从此,地因事名,洞名“鱼木洞”,寨名“鱼木寨”。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回复

举报

78

主题

5894

回帖

34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45533
发表于 2013-7-17 14: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2).青石文化的实践依据
  鄂西多山。由秦岭山脉东延部分、武当山脉、大巴山脉等形成的北部山地和由云贵高原延伸部分、齐岳山脉、武陵山脉等形成的南部山地连成一片,共同构成了鄂西渝东的山地地貌。“地无三尺平,出门就爬山”。山的巍峨和伟岸是离不开石头的,所以鄂西除了是“林海”外,还是当之无愧的“石海”。
  鱼木寨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的东部边缘和长江始入第三级地形阶梯的过渡地带,是比较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域。居住在鱼木寨这块土地上的土家苗族祖祖辈辈与石头打交道,对青石情有独钟,巧妙地将其融入这个民族的生产生活之中,其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严格地说,鱼木寨的石头应该叫青砂石或绿豆沙石,它比真正的青石要柔和一些,比真正的沙石却又坚硬一些,这种石头介于二者之间,由于当地人的习惯,通常称之为青石。青石有硬度,有韧性,耐磨损,天然环保,泽如翡翠。在鱼木寨,青色的石头是这里不变的颜色,永恒的颜色。
  进入鱼木寨,青石的身影无处不在,脚下踩的是青石路,看到的是青石悬崖峭壁,雄壮的主寨楼全是青石砌就。
  散落在寨子里大大小小的石碑,或立式、或卧式,或独立成碑,或三进成碑屋,碑上的文字朱红鲜艳,碑上的人物栩栩如生,更有镂空雕刻工艺巧夺天工。若这些石碑用花岗石雕刻,就没有现在的细腻,用黄沙石雕出就没有现在的完整,独有青石才有这些令人赞叹的墓碑。在绝壁上,令人汗水涔涔的“亮梯子”是一块块青石条错位镶嵌而成。如果没有青石的柔韧性,安全得不到保障,人们是不敢行走的。
  在鱼木寨,房子都是用青石修的,或片石、或石砖,青青的一遍,形成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风格。石盆、石桶、石缸、石槽、石桌、石凳,雕刻精美,到处皆是,堪称是一幅青石文化奇观。构成鱼木寨景观雄、幽、险、奇特色的核心因素是青沙岩石,鱼木寨人为改善生存环境而世代与之抗争的也是青沙岩石。青沙岩石同时又是鱼木寨人朝夕相处的朋友,是大自然对鱼木寨人最为慷慨的赐予。靠山吃山,靠石用石,鱼木寨人正是利用身边取之不尽的资源,石头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与寨民融合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寨上人亲切地称青石为“石宝”,足见人们的喜爱程度。
  鱼木寨人喜用石具,主要体现在于它的的实用性和审美性上。在实用性上,完全可以这么说,鱼木寨人凡能用石料的器具,就不用其它材料制作。这里既有就便取料的考虑,也有鱼木寨人对石材的亲近和偏爱。有的石制用具,在其它地方难觅踪影,在鱼木寨却是户皆有之。如石盆,大小和形状一如普通的脚盆,直径1米左右,有外翻圆柔的盆沿,有若鼓凸的盆身,有收圈的盆底,或直接置于地上,或置于石台上,用途与木盆相似,使用十分普遍。巧妙的是盆底边沿凿有一孔,以木塞开关,不用搬动即可盛水和泄水。与之配套的是石洗台,台高1米左右,台面长方形,略向外倾,以利导水、有的还在台面前沿和左右沿设挡栏,栏底也凿有排水孔。石盆和石洗台有配套使用,也有单独使用,但均置于户外的坎边,方便而耐久。鱼木寨的石制用具规范和普及。如石缸,外面多长方形,鱼木寨却多半圆形,置于灶边,平面贴墙,圆面外向,由于磨平了外沿的棱角,在窄狭的空间穿行就减少了碰撞牵挂。又如石碾子,鱼木寨的形制特巨,由两部分组成:碾槽,长约2米,宽约50厘米,两头收拢,如豆荚状,埋于地,上沿与地平。碾轮,石质,置于一巨木下端,木上端系于屋梁,下距碾轮1米处横穿一木扶手,扶手两头微翘。操作时两人持扶手,推拉碾杆,带动碾轮,于碾槽内碾米,其中一人持竿翻动,碾米均匀。
  因为青石色彩朴实,石质细腻,有硬度,有韧性,所以除了生活实用外,鱼木寨人充分利用青石的特性,创造出青石石雕艺术,这些扎根于民族的石雕,样式多姿多彩、图案内涵丰满,活灵活现的人物花草和奇妙的石雕工艺,奇妙绝伦,在中国的雕刻艺术中独树一帜,格外显眼。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回复

举报

78

主题

5894

回帖

34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45533
发表于 2013-7-17 14: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3).青石文化的理论依据
  鱼木寨顶海拔1000余米,距寨麓马龙关垂直高度500余米。东望荆楚,西连巴蜀,与川鄂相浑融。是利川市谋道镇的一个自然村,人口600余人。四周危岩高耸,峭壁平滑溜光,紧仄处斜草挂松无隙落根,野兔山羊无处伫足,形成“猿揉欲渡愁攀援”的天然屏障。厚重的历史底蕴,独特的地质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美丽的田园风光孕育了鱼木寨主寨楼的“雄”、古墓群的“幽”、三阳关的“险”和民俗民风的“奇”,构建了独特的文化。
  青石作为一种文化一直都存在,陆和九老先生《中国金石学》一书言:“洪水时代无论,已由石器时代进入玉器时代,于是乎镂石之法兴,欲考历代种族之区别,疆城之开拓,社会之习尚,文化之变迁,宗教之流传,均宜取资金石以为佐证。”在鱼木寨,青石从你走进鱼木寨,到走出鱼木寨,它都不离不弃地陪伴着你,让你看的是它,走的是它,坐的是它,用的是它,它总是那样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地跟着你。记载和延续着历史。由此将鱼木寨青石上升为青石文化是一点也不牵强附会的。
  二、鱼木寨青石文化的典型示范
  在不足十平方公里的鱼木寨内,历史的传承和区位的独特,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星罗棋布,交相辉衬,相互渗透,成为一个蔚为壮观的景观群体,独特厚重、宁静典雅、神谜离奇、惊险刺激、韵味绵长。特别是中原文化、巴文化、蜀文化、楚文化和民族文化交汇融合,形成了纷彩多呈的堡寨文化、墓葬文化、农耕文化、以及浓郁的民风民俗。而这些文化集中融合在青石文化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并完整呈现于世人的眼里。
  主寨楼的堡寨文化
  一段狭窄的石脊梁在鱼木寨突兀直立,两边是壁立的绝壁,从寨底到寨顶垂直高度达500米,紧仄处不足一米,这是进寨子的唯一通道,也是咽喉位置,故当地人把这一段险仄路形象的称为“寨颈”。 主寨楼,其楼耸立在绝壁汇合的脊背上,两面是垂直高度达100米以上的悬崖。扼守着入寨有唯一通道,成为入寨的第一难关,寨门一关,飞鸟莫过,惟有望而生叹。
  主寨楼依势而建,建筑平面呈梯形,前宽4.6米,后宽8.1米,进深5.1米,两侧墙脚与崖沿靠齐。建筑材料就地取材,用寨上的绿豆砂墩子石砌成,寨楼前、左、右三方为石墙壁,正面一壁高6.4米,上端稍有收分,形近长方;左、右侧壁较正壁稍低,人字瓦顶隐于正壁之后。正壁下正中开独门,为进寨通道,门额上横排正楷阴刻"鱼木寨"3个大字;再上,开射击孔4个,射击孔上端是5个观察孔,严密地监视和封锁着进寨道路。寨楼内分上下两层,楼下前2间为实心,楼上前2间楼板亦以石作,射击孔下依壁建石台,以利观察作战,这是寨楼的核心部分,为碉楼。其余各间为屯兵居所,据讲当时还设有一间戏台。
  鱼木寨四周悬崖四迭,崖间缓坡如带。为保寨顶安全,阻断缓坡通路,当时除在寨颈修筑寨楼以外,还同时新建了配套工事。寨东青岗碥、寨西垛子碥一层岩下各建石寨楼一座、石寨墙一段。在三阳关、樟凤坪、福堰塘二层岩上,各建卡门一座。现寨楼已毁,垛子碥寨墙仅存残垣,青岗碥寨墙长200余米、高5米、厚3米,保存完好,在主寨楼处举目可见。3座卡门除樟凤坪卡门已被拆除外,其余2座依然如故。另外还有“三阳关”“亮梯子”两条古栈道,惊魂夺魄,让人望而生畏。
  武陵山区丘陵地带余脉与大巴山汇合的鄂西多关隘多古寨。“关”是“古代在险要地方或国界上设立的守卫处所”。而“寨”则是 “防守用的栅栏”。关和寨都是为安全而设立的防守场所。关多为官家设置的军事设施驿站等,寨则是民间利用地形的险峻加之人为的改造来抵御外族侵略。
  鱼木寨是一个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山寨,是漫长的动乱岁月遗留下的历史痕迹,也承载着这里的人民力求自保、追求平安、与世无争、安享太平的美好愿景。“悬崖脊上建寨楼,一夫把关鬼神愁。”自然景观的孤山绝壁催生了鱼木寨人的堡寨意识并促使了堡寨文化的诞生。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回复

举报

78

主题

5894

回帖

34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45533
发表于 2013-7-17 14: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4),墓群的丧葬文化
  从古至今,鱼木寨所处的川江一带,民间普遍认为人死是能复生的。人死了灵魂不灭,死是生的另一种表现,只不过是从阳间进入了阴间,最终又从阴间投胎转世到阳间,如此生生死死,生死循环。当然转世是靠积德为善修来的,在生为恶死后下十八层地狱,在生为善死后早投胎,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恶善有报的因果轮回。同时还认为人死即为鬼,鬼在阴间与生相同,照样知冷知热,知亲知疏,知恶知善,知恩知仇。虽然无质无形,却是变化无常,并能以一种超凡的神秘力量,危害和保佑在生的人们,因此为了寻求祖先的庇护,保佑子孙大贵大富,长命百岁,家大业大,就不惜财物,厚葬祖先,大修陵墓,祭祀不断。正是这种血缘观念和鬼神崇敬演化成了对祖先的顶礼膜拜,并催生了鱼木寨多姿多彩的墓葬文化和美轮美奂墓碑艺术。
  时到今日的鱼木寨,留连山水间,驻足古石碑,穿行农家院,引人注目的是寨民矮下简陋之居室和工艺精湛的石墓所带来的巨大反差,特色鲜明地向你注释鱼木寨人轻生重死的习俗。寨中的墓葬有的是本人活着时修的“生基”,有的置于水边林间,有的置于院舍正中,有的干脆修在正堂屋, “人鬼同居一屋”,凡此种种,无不透露出这里的人对生死的重视与豁达。
  青沙石为纸,铁凿子为笔,能工巧匠们在偏居一隅的地方,就地取材,装备简陋,却用智慧和汗水创造出一地蔚为壮观的碑林,创造出一抹灿烂的文化和独特的魅力。
  鱼木寨的墓葬群具有极深的文化意蕴和极高的艺术成就,因此也就具有极高的欣赏和审美价值。在青山绿水的田园风光陪伴下,数以百计墓碑,随处可见,古墓有碑、路口有碑、峰顶有碑、丛林有碑。碑不分大小,看似漫不经心,实则风格独异,有签子式、猪槽式、令牌式、立柱式、神龛式、楼阁式、牌坊式、圣牌式、卷棚式等等,结构和用途也不尽相同,有一尸一墓一碑单人葬,有夫妻合葬,一夫多妻集体葬,墓碑的相应分为单一、组合和复合结构。这些墓碑或在翠绿中,或在碧水旁,或田土边,或在农舍里,与地形地物有机一融合成一个整体,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瑕。
  碑石均为细腻坚韧耐风化的青沙石,石雕工艺精湛,浮雕、圆雕、透雕灵活使用 ,布局讲究,线条流畅,雕刻精细,丝丝入扣,雕刻内容宽泛,无拘无束,既反映当地舟桥房舍、生活用品、渔樵耕读、歌舞娱乐、迎亲荣归、比武竞技等生产生活面貌,也有“三星”、“四皓”、“五老”、“八仙”、“二十四孝”、“三国”、“西游”等古老故事,有当地土家族装束人物,有“赶白虎”“敬白虎”的图腾崇拜,有树林花卉的千姿百媚。
  寨中的雕刻墓碑始于明末,盛于清朝。现存大型墓碑九座,多数建于清同治、光绪年间。其墓碑大如山中之城,型制奇特,雕刻华美,世间罕见。建成于同治五年(1866年)的成永高夫妇墓碑位于鱼木寨祠堂湾,为庭院复合式碑,宽8。5米,长20米,占地近200平方米,三门两院,俨然一座宫殿。第一进为墓廊,左右各有一侧门供人进出,门楣雕饰“迎亲”“荣归”和张果老李铁拐等八仙图案,隔墙正壁阴刻“福”“ 寿”草书大字,背面则是三国系列故事。从正中入二进为墓室,高大的正碑三间三层,两侧为墓墙、望柱、墓志铭等。墓牌外嵌透雕花板,雕饰十分丰富。整个墓院青石铺地,前廊后院,气派大方。两厢刻诗词及神人变化形象,天上人间,手法浪漫。整个墓碑富丽堂皇,美不胜收。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在成永高夫妇的墓碑上,仅变形龙雕即多达70余件,这种有违大清建筑法式的“犯讳”行为,实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与成永高墓相背而建的向梓墓是向梓为自己营造墓碑,向梓墓位于松树湾,为碑前楼阁复合式碑,两墓相距约五公里。此墓“丑秋兴工,丙寅夏竖立,丁卯岁完峻,计年三载,计工八千余零",并与成永高夫妇墓碑同时于同治五年落成。向梓生前,家底殷实,吃穿无忧,他是一个横草不拿,顺草不拈的人,好饮酒和游山逛水,成为一个山寨悠哉乐哉的隐士。传说,向梓每天早上就骑马沿青石路到距鱼木寨5公里的大兴场去喝酒店,太阳将落土,驯练有素的马儿在夕阳里,用一声声清脆的蹄声划破古寨的寂静,将已是酩酊大醉的主人驼家中,日复一日,好生叫人羡慕。其妻阎氏敬相夫子,善事翁姑,体恤贫乏,乡党交口称贤。其子霖斋,品学兼优,授例入国子监。年逾古稀时,向梓及阎氏“膺彤廷宠锡”,赐赠向梓九品封典,官虽小而名声显赫。向梓碑墓4柱3层,碑前抱厦与正碑连为一体,碑顶高托印绶,中嵌“皇恩宠锡”五龙捧圣匾额。全碑金漆涂饰,远远望去俨然一座五彩楼阁,形制十分奇特。碑上雕刻丰富,碑联尤见功力。“鱼目当醒临吉壤,螺峰层出护佳城”;“秋信渐高红树老,日光忽暮白云封”;“千秋功名承雨露,一身啸傲寄烟霞”;“数声蛙鼓传江岸,万点萤灯绕夜台”;“溪号大龙彼是当年发迹地,寨名鱼木此为异日返魂乡”。对仗工稳,写景抒情,意景高远。
  两座墓碑不仅造型生动,装饰华美,而且因人而异,风格也有所不同。成永高、向梓均为鱼木寨的显户,但二人的身份、性格、追求并不完全一致,成永高极力喧染“大富”,向梓却是彰显“大贵”,碑主的学识修养和追求在墓碑的构思和建筑上一览无遗。
  向梓妻阎君墓位于向梓成永高两墓这间,为牌坊复合式碑。墓碑方正,大气典雅,这里梯田层层,古朴寂静,站立此间,就能产生墓碑上所描述 “烟笼寒水月笼沙,青草池塘静听蛙,远看春色如流水,不知秋思在谁家”的意境。
  鱼木寨墓葬艺术的巅峰当数向光柏之墓,建于民国。从地上修到地下,巨石雕砌,石门以消息机关控制。整个墓室浮雕精工,朱红涂饰,金碧辉煌,十分漂亮,当地人称为“罐儿”我认为是“馆”的墓,实为一座地下宫殿,可惜已于50 年代毁坏,现在只能在残渣余石中去想象它的神奇,它的恢弘 ,它的大气,它的荣耀。
  著名作家冯牧来到鱼木寨中,看过一座座规模宏大、气势非凡的墓碑,仔细阅读墓碑上纷繁的人物花草、楹联诗句,被长居于此的土家所展示出来的勤劳和智慧深深地打动,称鱼木寨墓碑是一笔宝贵的文化史料,鱼木寨墓葬群是“民间的十三陵”。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回复

举报

78

主题

5894

回帖

34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45533
发表于 2013-7-17 14: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5),六吉堂的农耕文化
  寨内以木建筑为主,青石与青石、木材与木材、木材与青石之间的结合,均用古老巴国传统的营造方法,以榫头相联,阴阳相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其朝向都十分讲究。于是留下了“连五间正,老房子歪,张凤坪的朝门横起开”的建筑奇观。
  鱼木寨人恪守“耕读为本”的古训。寨民个个勤劳善良,躬身农耕,和睦相处,虽然固守险处,从不争强斗狠,作奸犯科,从解放后没有一个劳教人员,寨上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民风淳朴。在六吉堂里,农耕的器具举目可见,随地可取,比比皆是。寨里的人个个都是做庄稼的好把式,相信“人勤地不懒”,保持着传统农业的耕种习惯,一位作家兼驴友的将其走过的百个村庄汇聚成书,称鱼木寨是“中国长江流域的最后的一个农耕王国”。
  这里特别重教化,崇文墨世家之风尚。在六吉堂内,正中堂与天井间的阶壁左右各嵌石刻一壁,长4 米,宽1 米,其上正楷阴刻《南阳柴夫子训子格言》,书法稳健,刀法娴熟,长短名式,语言生动。抄录如下:
  “费尽了殷殷教子心,激不起好学勤修志。恨不得头顶你步云梯,恨不得手扶你攀桂枝!你怎不寻思?试看那读书的千人景仰,不读书的一世无知;读书的如金如玉,不读书的如土如泥;读书的光宗耀祖,不读书的颠连子妻。纵学不得程夫子道学齐鸣,也要学宋状元联科及第。再不能勾,也要学苏学士文章并美,天下所知。倘再不然,转眼四十、五十,那时节,即使你进个学,补个廪,也是日落西山还有什么长济?又不需你凿壁囊萤,现放着明窗净几。只见你白日里浪淘淘,闲游戏;到晚来昏沉沉,睡迷迷。待轻你,你全然不理。待重你,犹恐伤了父子恩和义。勤学也由你,懒学也由你,只恐你他日面墙悔之晚矣!那时节,只令我忍气吞声恨到底。
   民国九年庚申岁小阳吉日向光远建修,命次男孝士书录格言,世守勿替。”
  “养儿不读书,胜如喂个猪。”除了农事,鱼木寨人信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这种理念的日积月累的灌输下,父母送子读书不遗余力,子女读书勤奋刻苦,96年恢复高考后,小小一个山寨考出大学生30多个。六吉堂左侧现已辞世的向全恕老人,解放前曾在南京税务学校读书,后转入陪都山城重庆读书,时蒋金国任他们的训导主任。后因时局动乱,学业末成返乡务农,没有一张大学毕业证,后一直耿耿于怀,71岁高龄时开始自修法律,到重庆参加考试,74岁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了我国山区农民自修大学年龄最老的人。
  要么好好种地,要么好好读书,无论种地或者读书,鱼木寨人都是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处处都能让人在感受到到浓浓的农耕氛围。
  在鱼木寨,还能看到岩壁居,因青石有冬暖夏凉的特点,至今仍有愿意居住在岩洞的群众,这一种原始古老的居住习惯给人带来了神秘和惊奇。
  上述这些文化是有形的,也是鱼木寨青石文化的典范,并且保护还比较完整,更增添了青石文化的魅力。除此之外,还有宗教文化,民俗民风等地域文化都极大地丰富了青石文化内涵。
^^^^^^^^^^^^^^^^^^^^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回复

举报

78

主题

5894

回帖

34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45533
发表于 2013-7-17 14: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p1150681_副本.jpg
p1150685_副本.jpg
p1150687_副本.jpg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回复

举报

78

主题

5894

回帖

34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45533
发表于 2013-7-17 14: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阳柴夫子训子格言

费尽了殷勤教子心
激不起好学勤修志
恨不得头顶你步云梯
恨不得手扶你攀桂枝
你怎不寻思试看那
读书的千人景仰
不读书的一世无知
读书的如金如玉
不读书的如土如泥
读书的光宗耀祖
不读书的颠连子妻
纵学不得程夫子道学齐鸣  
也要学宋状元联科及第
再不能勾也要学
苏学士文章并美天下听知
倘再不然转眼四十五十
那时节即使你进个学补个廪
也是日落西山
还有甚么长济
又不须你凿壁囊萤
现放着明窗净几
只见你白日的浪淘淘闲游戏
到晚来昏沉沉睡迷迷
待轻你全然不理
待重你犹恐伤了父子恩和义
  勤学也由你
  懒学也由你
  只怕你他日面墙悔之晚矣
  那时节只令我忍气吞声恨到底

石  王文衡
木匠 汤哲林
砖  向秀伦
民国九年庚申岁小阳月吉日
向光远建修
命次男孝士书录格言
世守勿替


 

p1150688_副本.jpg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回复

举报

78

主题

5894

回帖

34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45533
发表于 2013-7-17 15: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p1150690_副本.jpg
p1150691_副本.jpg
p1150692_副本.jpg
p1150693_副本.jpg
p1150695_副本.jpg
p1150696_副本.jpg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回复

举报

19

主题

532

回帖

3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5291
 楼主| 发表于 2013-7-17 15: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p1150697_副本.jpg
回复

举报

14

主题

165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799
发表于 2013-7-17 15: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p1150698_副本.jpg
回复

举报

14

主题

165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799
发表于 2013-7-17 15: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走向三阳关,估计来回得三小时

p1150699_副本.jpg
p1150700_副本.jpg
p1150702_副本.jpg

回复

举报

14

主题

165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799
发表于 2013-7-17 15: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鱼木寨的小姑娘乖觉、大方、单纯又可爱,拍的几张PP我一张也舍不得删,想多看几眼

p1150703_副本.jpg
p1150704_副本.jpg
看看哪个长得高

p1150705_副本.jpg


 

p1150706_副本.jpg
p1150708_副本.jpg
p1150709_副本.jpg
p1150710_副本.jpg
p1150711_副本.jpg
p1150712_副本.jpg
p1150713_副本.jpg
p1150714_副本.jpg
回复

举报

1

主题

104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8855
发表于 2013-7-17 15: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p1150715_副本.jpg
回复

举报

1

主题

104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8855
发表于 2013-7-17 15: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祖孙俩合影

p1150727_副本.jpg
黄衣小姑娘的奶奶采药回来了,据她讲这种药草可卖2块多钱一斤

p1150716_副本.jpg

回复

举报

1

主题

104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8855
发表于 2013-7-17 15: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p1150718_副本.jpg
p1150719_副本.jpg
p1150720_副本.jpg
回复

举报

1

主题

104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8855
发表于 2013-7-17 15: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主人回来了

p1150722_副本.jpg

回复

举报

1

主题

104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8855
发表于 2013-7-17 15: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喂,有人吗

p1150724_副本.jpg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7-14 13:41 , Processed in 0.232021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