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启
2006年写了一篇《鱼木寨的青石文化》一文,关注鱼木寨的青石,首次提出了鱼木寨的青石文化的概念,经《恩施日报》登载后,不想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有许多研究鱼木寨的专家学者引用了这一说法,并开始关注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当时只是出于好奇,一般性的关注,近几年,由于笔者一直生活在这里,常常到鱼木寨下乡,为到此寨的领导学者新闻记者等客人导游,在这个过程中,更加关注这一文化现象,对于鱼木寨青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了一些肤浅的思考和认识,现整理成文,以抛砖引玉。
一 鱼木寨青石文化的演化进程
古老的鱼木寨,高高耸立于湖北省利川市谋道镇与重庆市万州区龙驹镇交界处。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是鄂渝边陲的一座集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的土家古寨,她以独特的地物地貌和厚重文化底蕴的民俗风情、人文景观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专家学者游客亲临古寨先睹为快,被誉为“天下第一土家古寨”。
1。寨名的来历
北宋末期,人烟稀少有茫茫鄂西林海中,一支姓马的家族约百余人的队伍通过长途迁徙中来到川鄂边界,老弱病残的几户人实在无力前行,跟不上大队伍,只好随地面居,幸运的是他们很快就近找到了一个山寨,这里地处鄂西一隅,交通闭寨,人迹罕至,是一个衣食无忧,宁静安稳的“世外桃园”,他们幸福在生活在这里,繁衍子孙,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耕生活。
鄂西是少数民族地区,自古以来,居住在这里的人习惯自由散漫的生活,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练就了坚韧彪悍的性格,不惹事,决不怕事,善斗而不屈,这在统治者眼里,则是不可教化的“蛮夷”。对于一个处于自由自在无政府状态的民族,为了强化管理,在唐宋时期,朝庭发明并推行了羁縻州制度。所谓羁縻,就是给马套上笼头,给牛穿上鼻子,一切尽在掌控之中,元初,在羁縻州政策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强化管理,更进一步地推行了“以夷治夷”(或“以蛮治蛮”)土司制度,这是最早的一项民族自治政策,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实施四百多年,一直到清朝的改土归流为止。
居住在寨子上的马家人繁衍了几百年,一直人丁却不旺,因“苗不入山,土不入峒”的封锁政策,却过了几百年的安稳日子。至清朝,朝庭取消土司制度,推行改土归流,大量来自湖南、福建、广东、甘肃等地人如汹涌波涛,涌入四川,进入鄂西,这就是在我国几次大移民中最著名的“湖广入川”。这些移民溯长江而上,多以家庭血统为伍,携男带女,每到一地,先到为君,后到为臣,挽草为界,置业就地,相对于本地世居单薄的人丁而言,外来移民却成为强势群体。
其中成、谭、向的祖宗们结伴强势入住马家的寨子,并最终挤出势单力薄的世居马家。几经辗转,被挤出的马姓人终于找到了失散了的大家庭,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这时成为石柱土司的马姓人已是家大业大,人强马壮,当然不甘屈辱。于是马土司带兵围攻古寨,古寨在谭土司的带领下,严防死守,马土司久攻不下。围寨数月,谭土司为退敌兵,从寨东岩洞口向寨下抛下活鱼无数以戏之,有些竟落挂于马土司帐前树上。马土司望鱼兴叹:“欲克此寨,如缘木求鱼!”遂引兵绝望而退。从此,地因事名,洞名“鱼木洞”,寨名“鱼木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