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蓦然回首 于 2020-8-27 09:38 编辑
大歌晚上好!原来你在长航集团驾了一辈子船,那水性一定很好!泰戈尔也是我热爱的诗人之一,读的最多的还是他的《飞鸟集》,越品越有味儿!大歌喜欢月色,与大歌分享三张月亮图片——如昨日,半个月亮爬上来,也很美!“ 人生到处都是渡口,就像城市的十字路口,谁也不知道下一站会是什么样的风景”,我也一向觉得生活的魅力其实正在于未知性或不确定性呢。
——————————————————————
听几首日本曲子。 一旦一个人能拿人生的无常、无奈、悲愁甚至死亡作审美对象了,你就开始真正享受人生了。因为,对你来说,美已经无处不在了。人的潜力是无穷的,每个人都比自己想象得更强大。Never give up.
佐橋俊彦--哀しみ:
荒城之月 (吴强):
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 - 荒城の月:
四季歌:(这首歌几乎成为我开Party时的保留歌曲了)
————————————————
老博文一篇:
日本音乐点滴
2012-03-11 11:33:43| 分类: 音乐
听日本音乐,总觉其颇具东方神韵,似乎比古老的中国更保持东方的传统性,比中国更有中国的“民族”性。也许是因为日本文化本来就有浓厚的中国古文化韵味,而且虽然其也遭受了“西化潮”冲击,却依然将东方文化的内涵保存完好。东方文化总带一丝由无常、无奈导致的幽怨、哀婉、孤凄,所以自古以来东方文化就有“多愁善感”的传统,比西方文化多了一些人生空虚感、悲凉感,传达的美感总带一丝“凄美”,不过并不浓郁,一切都是淡淡的,有着“雁过无痕,叶落无声”的意境,反而更让人感到“无常”的无所不在,无常是人生永恒不变的规律…… 东方文化如清茶,西方文化如咖啡,一个清淡,一个浓郁。就文学作品而言,川端康成是我最欣赏的作家,他的作品极具东方文化的神韵。就绘画而言,东方画作中的“一叶知秋”以及无彩的“水墨画”,传达的都是雅致、散淡、冷静的人生超脱感。西方绘画流派中最富色彩感染力的“印象派”,把颜色的热烈发挥到极致,颇能代表西方文化的奔放、热力。我从不排斥西方文化,甚至对之颇为迷恋,酷爱西方文学、古典音乐和西方美术,也爱看西方电影,但我骨子里依然对东方文化更认同。这有点象我喝咖啡,这几年喝咖啡多并酷爱之并不代表我不再爱喝茶,其实我对茶更认同。
日本音乐那如樱花凋谢、烟花寂灭般的凄美,并不让人绝望,而是颇具安抚感,让人心灵柔软,让人品味人生悲哀中深藏的美好,了悟人生的两面性和矛盾的永恒性,使人与人生和解并眷恋人生。其实,惆怅、伤感、孤凄这样的感觉,在中国的古诗词里屡见不鲜,根本不属于“颓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渺小地跋涉在时空无涯的荒野中,于是孤寂、无奈成为人生的本质。那么,对人生本质领悟后以音乐语言来抒发、描绘人类永恒的本质,就有了那么一种茫茫无尽的荒漠之苍凉、悲壮感。以前我在自己的博文中曾转发过一些日本音乐,比如《风居住的街道》、《荒城之月》等。就再开这篇博文来听一听自己喜爱的日本音乐吧,选出的这些曲子只是日本音乐中的沧海一粟罢了。
我曾在论坛写道:
当我们思维的时候,我们还是应该尽量理性一些。比如我的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在我发的日本歌曲《四季歌》后跟帖说“日本人的哈蛤真难听,呕吐不止――”,对此我虽然可以理解,但非常不赞成。因为我觉得这属于感性反应,而非理性反应。而成年人需要理性。在我看来,每个国家都只是世界大家庭的一员,每个民族的音乐都属于世界文化的一部分,音乐应该是无国界的。民族的仇恨不应该影响文化的吸收。其实我非常理解我们中国人的仇日心理,我也并不反对民族主义,但如果把民族主义发展到狭隘的地步,那就很荒谬了、可怕了。比如当初德国、日本不正是举国上下过于民族主义化,才导致纳粹泛滥、进而去发动侵略战争、甚至进行种族灭绝吗?真理与荒谬往往只有一步之遥,任何事都有度,一过度就荒谬。所以任何事情我们不能由着自己的感性支配,那就会走极端、就会显得滑稽、愚蠢、可笑。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一步差异都会导致人们“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所以我们必须理性,理性方可睿智。
现在读来虽不乏幼稚,但我依然认为音乐欣赏不应该掺杂太多狭隘的民族主义。
一:佐桥俊彦:哀しみ
日本动画片的音乐,很值得一听。比如《灌篮高手》、《名侦探柯南》、《天空之城》、《千与千寻》等,关于这些经典动画片的记忆总是伴随着一些耳熟能详的音乐,而通过他们,我们知道了Zard,知道了久石让、大黑摩季以及佐桥俊彦。哀しみ 这段音乐出自佐桥俊彦为动画片《机动战士高达》所作的原声音乐中。
二:风居住的街道
矶村由纪子(Yukiko Isomura)是一位日本新生代的优秀钢琴女作家,她可以说是音乐神童,3岁就已经开始练习弹奏古典音乐,十岁就可以创作歌曲。她的音乐通俗入耳,风格路线近似西村由纪江。专辑有《风居住的街道》等。
与专辑同名的曲子《风居住的街道》,是2003年矶村由纪子与日本著名二胡演奏家坂下正夫合作的经典曲目,二胡与钢琴的搭配对话,令人耳目一新。整体上来说,感觉二胡的比重大于钢琴,或者说是感染力超越了钢琴,二胡的忧伤在这里胜过了钢琴的浪漫。
A: 不喜欢二胡的忧伤,所以不喜欢二胡音乐,但还是忍不住想听
B: 好听,好看,美。风的呼啸在二胡中悲鸣,风的轻柔在钢琴声中婉转。
我对他们的回复:
A: 理解你的感觉,毕竟二胡经常表现的是悲凄。但你又是爱美的,所以才会忍不住想听,因为悲凄也是种美,不是有“凄美”这个词嘛,呵呵。
B: 谢谢!你的诠释真好,我也是这样的感觉,风,其实很不好表现,它本身就可以是狂烈的,也可以是轻柔的,可以呼啸着悲鸣,也可以轻柔着婉转、浪漫……可这首曲子,很好地表现出了风的意象和意境。最难得的是二胡居然可以和钢琴这么和谐、感人地搭配,而且这首很中国的曲子居然还是日本人创作、演奏的。我经常发现一些日本人比中国人更具“中国古典文化味”,更坚持东方文化,而非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也许富足的经济实力让他们更有自信的底气吧。
我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听周围的人们演奏一些二胡名曲,比如《江河水》、《二泉映月》、《良宵》、《听松》、《月夜》等等,有人说二胡很土,可我从来没有这个感觉。有时,还是孩童的我,在宁静的夜晚听叔叔、阿姨们拉二胡,我听得如痴如醉,有时候甚至流下眼泪。长大后,我有段时间不喜欢听民乐(那时候对中国的一切艺术似乎都有排斥感,比如我曾有段时间不喜欢国画、书法),只喜欢听西乐,但随着岁月的磨砺,我又开始热爱民乐,二胡、琵琶、古筝、箫、笛子等演奏的音乐,我都爱听。就二胡来说,我觉得它的表现力其实是非常丰富的,它可以表现流浪者的悲凄,可以倾述人生的深沉苦痛,可以表达出陶渊明般的出世、宁静,还可以激情万分、气势壮观,真的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下面这首二胡主奏的曲子,少了二胡的悲凄、宁静,却有一种奔放、热烈、欢快的激情,也曾经是我很爱听的一首曲子。
于红梅(二胡)、陈悦(笛子)、赵聪(琵琶)合奏的《在那遥远的地方》
三:荒城之月
《荒城之月》是我多年前曾经喜欢用月琴弹奏和哼唱的日本歌曲,今天偶尔听见楼下有人用古筝弹奏此曲,清冷优美,使我恍惚间进入时光隧道,儿时的记忆纷至沓来,让我发痴发呆,让我悲欣交集…… 发在这里的版本是用中阮弹奏的,兼具琵琶和古典吉他的音色,听起来别有一番味道!清冷苍凉悠远凄婉,却又哀而不伤,反有深情旷达之味……让人想起人生的一切美好以及一切过去的好时光,让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空茫茫中对上帝感恩:来了,爱了,走了,这样的人生已经很好!很好……
荒城之月
春日高楼明月夜,盛宴在华堂。
杯踪人影相交错,美酒泛流光。
千年苍松叶繁茂,弦歌声悠扬。
往昔繁华今安在,故人知何方?
秋日战场寒霜布,衰草映斜阳。
雁叫声声长空过,暮云正苍黄。
雁影剑光相交映,离别断人肠。
良辰美景今何在,回首心悲怆!
荒城十五明月夜,四野何凄凉。
长空依然旧时月,冷冷予清光。
颓垣断壁留追忆,枯藤绕残墙。
松林唯听风吹雨,不闻弦歌响!
浩渺太空临千古,同倚此月光。
人世枯荣兴亡尽,瞬息化沧桑。
云烟过眼朝复暮,残梦已渺茫。
今宵荒城唯明月,照我独彷徨!
(这个汉译版本最好,我很久以前唱的也是这个版本)
四:故乡的原风景
日本陶笛大师宗次郎的曲目,透过清新悠扬的陶笛乐音,阐述他对于自然万物与山川土地的感怀。
五:黑眼睛的姑娘
《黑眼睛的姑娘 》是姜文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插曲,作曲久石让给一首颇具地域特色的歌曲赋予了强烈的东方文化内涵。久石让还是姜文另一部电影《让子弹飞》的作曲。我最早知道久石让是因为《风之谷》和《天空之城》以及后来的《千与千寻》,都曾让我惊为天籁。
下面是我看了姜文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后的评论《一代人的孤独》的最后两段。
“梦想”这个东西,其实犹如阳光把树叶的影子投射在手掌,你握紧手,以为可以握住树叶,但你握住的只是空气。所以,一切坚持自己梦想的人都是痴子,不论有多少人对他们说他们握住的只是空气,他们还是会痴迷地站在阳光斑斓中,一遍又一遍地去握紧他们的手。他们其实根本不在乎自己握住的是空气,他们在乎的是不能丢失自己那份单纯的相信:他们就是相信他们握住了什么,即使不是树叶,也是什么美好的东西,只是人们的肉眼无法看见罢了。
别人懂得不懂得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梦想者本来就只是生活在自己的心灵空间中,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独有的孤独,无人可解,无人可破,直到死亡降临,让一切成为永恒的空虚和唏嘘。
六:久石让的《千与千寻》之《Day of the River》
《千与千寻》是一部由吉卜力工作室制作的日本动画电影,导演和编剧为宫崎骏。《千与千寻》于2001年7月20日在日本首映,创下约2350万观影人次和304亿日元的票房收入,成为日本历史上最卖座的影片。《千与千寻》是宫崎骏在《幽灵公主》宣布息影之后的出山力作,被誉为宫崎骏的《爱丽丝梦游仙境》。故事讲述一个小女孩在神灵异世界里发生的故事。《千与千寻》获得第75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
我看这部电影时,很佩服日本人的想象力。影片画面美,故事吸引人,音乐也感人。
七:久石让的《天空之城》
《天空之城》(天空の城ラピュタ)是日本吉卜力工作室于1986年推出的一部动画电影。《天空之城》的原作、监督、脚本和角色设定都是由宫崎骏来担任,使得这部作品充满了宫崎骏的理念。出现在《天空之城》中的空中城堡拉普达(Laputa)一般被认为是来自于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知名小说《格列佛游记》中的飞岛国。后因此开发出同名网游。其主题曲《伴随着你》(通称:天空之城)由音乐家久石让作曲,因以其让人落泪的优美曲调和动人心弦的美妙音律而闻名全球,被改编成多种版本,成为经典的轻音乐名曲,也成为流芳百世的世界名曲。
本片是吉卜力事务所的开山之作。宫崎骏受到《格列佛游记》的启发写出了这个故事,并亲自担任导演将其制作成动画电影推出。这是一出剧情跌宕、充满奇幻色彩的冒险剧。剧中的主人公是一对心底纯洁的少男少女,他们与受野心和贪欲驱使的人们对抗,力图挽救传说中的天空之城。影片画面优美,音乐动人,在播映之时打动了无数孩子的心,一时间希塔成为所有男孩憧憬的对象,而巴兹则成了所有女孩的偶像。经过了几十年,本片依然魅力不减。影片入选1987年电影旬报年度十佳影片榜,一部经典动画作品。
该片是宫崎骏的第三部作品,也是吉卜力工作室推出的首部动画电影。这个空中大冒险的故事以19世纪的英格兰为背景,影片融合了盘踞在平流层的搞笑海盗家族、飞行机器人(设计灵感来自雨燕)、神秘的飞行城堡等超现实的蒸汽朋克元素。由于影片中根深蒂固的怪异元素,使得《天空之城》在当时并未获得太大的成功。宫崎骏则认为,个中原因是由于他选择了一个出身矿区的男孩(巴斯)作为影片的男主角。在此之后,宫崎骏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将主角设定为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