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
一、影片
连着看了三部不同版本的影片《包法利夫人》(有重温性质),1991年的法国版。2000年的英国BBC版。2014年的美国版。相对来说,还是伊莎贝尔.于佩尔演的那部好点。她演技好些。又是法国女人。有点亦正亦邪的味道。影片虽描述的是悲剧却又有点法国人的风趣诙谐。 本来福楼拜就是法国作家,写的是法国故事,艾玛是个漂亮的乡下女孩,只是心比天高命必纸薄。
其实艾玛也没什么大错,只是像娜娜出走一样,似乎怎么折腾也难有好的命运。很大程度上还是时代与环境的限制。就人性和性格来说,艾玛也就和大多有些姿色的女人差不多,有点虚荣,但人并不坏,也没害过什么人。
艾玛是富农之女,虽然生在乡间,但父母却尽量给她好的教育,花大价钱送她去修道院接受培育训练,比如对艺术的基础学习。这有错吗?没错。她父母算是有点远见的,虽然其目的可能只是为了让她嫁得好点。
但教育并没有让艾玛多么有学识或者有智慧,她所受的那点浅显的封闭少女式教育,只是让她更喜欢幻想,比如,像所有爱做梦的姑娘一样,对爱情充满憧憬与幻想。
结束学业回到家中后,日子百无聊奈,也没有外出的机会或者更多的生活可能性,除了周遭根本不可能入眼的农夫,来家中为父亲诊治伤腿的乡间医生查理.包法利大概是唯一一个艾玛所能见到的上得了台面的男人了。也因此,一度艾玛是真的陷入温柔朦胧的期待与情愫中,与包法利新婚的时候也是真的开心。
但查理毕竟只是个木讷的乡下人。没有情趣,没有艺术品位及修养,也没有什么见识与梦想。这是生命力正旺盛,渴望激情的艾玛所不能忍受的。查理是真的爱妻子。成为鳏夫之后,想不到能娶到这么一个活色生香的美人,他知道自己无趣,对她就更是百依百顺。而艾玛也一直是比较任性的,在家他父亲总是尽己所能给她她想要的,婚后丈夫查理对她也是纵容迁就。
出轨是必然的。只是她的生活面太狭窄,眼界也太有限。毕竟,巴掌大的地方,也没什么可挑的。她先后两个情人,单身没钱的莱昂和单身有钱的鲁道夫,莱昂软弱,就是个吃软饭的,鲁道夫精明冷血,是个玩弄女性的惯手。这样低等低劣的男女关系,对生活乏味得快要枯萎死去的艾玛来说,犹如饮鸩止渴,却又难以自控。
另一反面,也最实际的,在追逐欢乐中,她债台高筑。为了美,为了取悦情人,她不断花钱购物,为了过上一种好品味高质量的生活,哪怕是假象,她也要不断买好东西。她有较好的鉴赏力,对好的东西有天然的占有欲,华衣美饰,穿在身上她就舒坦了,快乐了。而她流水般花出去的钱,她丈夫查理是无力支付的,他甚至不知道妻子究竟在做些什么忙些什么有着怎样的消遣与消费;而她那两个擅长甜言蜜语的情人,显然,他们没有为她多花一个子儿。
看来有句老话还真是有道理,一个男人爱不爱一个女人,一是看愿不愿意为她花时间,二是愿不愿意为她花钱。
而艾玛,基本上是倒贴。人、钱,物质、感情。她真的是被自己的情欲烧昏头了。等到她欠下巨额债务被起诉,直到家产都要被抄走,她走投无路,向两个口口声声说她多么迷人多么爱她的情人求助,两人都摊手耸肩,一毛不拔。他们的心里,从来都冷血而清醒。
根本不可能为她承担哪怕一点点的风险,分担一点点烦忧。只有老实人查理守着抓狂的妻子,却也一筹莫展。
所以艾玛只能死。她没有路可走,勉强奔突也是了无生趣。做少女时她向往巴黎以及那里的生活,女人们为爱情而活,男人们为爱情而决斗——虽然真实的巴黎当然显然也未必是这样子,但其实她不过是羡慕自由,能够自主决断自己命运的权利。
因为自身乃至环境以及更多方面的狭隘与限制,她没有更多选择。她是一个有些勇气的失败者,一个胡乱奔突却未能突围成功的囹圄人。她的不爱忠于了自己,但爱却悲催地爱错了人。可是展开她有限生命的全部场景,她又在哪里遇上过值得爱的人了呢?没有。所以,还是那句话:感谢时代进步。到更广阔的地方去。永远前进,永远追求。
二、福楼拜的原著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许渊冲的译版挺好的,生动传神达意。李健吾、许渊冲、周克希、张道真几位名家都先后译过这本名著,可见对它的喜爱。如今重读真觉得是福楼拜的传世之作,写得真好。
包法利夫人的形象栩栩如生。一切场景、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心道作者怎么会对人心世事了解到这个地步,怎么会对一个女人了解到这个地步。不知怎么,看书的时候我总想起伊莎贝拉.于佩尔所扮演的包法利夫人艾玛,她的身形姿态,神情眼神,反思才觉得表演到位传神。于佩尔其实不算特别美艳标致那种,她的内在魅力可能要超过脸蛋,起码跟有着惊人美貌的伊莎贝尔.阿佳妮及法国甜心苏菲.玛索比起来;但她的演技真的很好,难怪成为法国乃至欧洲一流女演员。她在《钢琴教师》里的表演也很棒。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书中漂亮精彩的段落太多了,就不再敲录了。艾玛嫁给夏尔.包法利是有点委屈,因为跟艾玛的俊俏懂浪漫受过点情调教育(虽然是在修道院)比起来,夏尔老实平庸无趣,连当上乡村医生都有点稀里糊涂的,技术也不怎么样。书里并非没有优秀的医生,如德行光耀声名显赫偶尔光临便引起轰动的拉里韦耶博士,即便是城里的卡尼韦医生也比包法利好得多。艾玛想要指望丈夫有天也成为这样一个令人倾羡的出色人物基本不可能,夏尔的天资就是如此。他唯一惊世骇俗令人震惊之处是他对妻子艾玛的爱,既有懦弱的顺从也有痴缠的欲念,不逊于任何一个有着强烈生命力的男人,可以爱到一直追随她去坟墓。
说来荒谬,艾玛在世时渴望的不就是这种烈焰狂飙一样的爱么?她花了那么多心思在前一位情夫罗多夫身上,缠缠绵绵啰啰嗦嗦,搞得这男人都有点烦了。本质上他就是位花花公子,虽然也说不上多邪恶。他天性轻浮懒,不可能长期经营并专注于什么感情。他也不喜欢太过沉重的东西,而艾玛爱得太重了,总是拿命去爱的样子——形式主义她也要的,比如要说情话、写情书、送礼物,各种甜甜蜜蜜的表现与表达。爱情在他这里可能是不存在的,他也搞不懂(懒得搞懂,也没必要)它是怎么回事,他只是追随感觉和肉欲。再者,借钱毁关系这是铁定的,谁叫包法利夫人后来走投无路时向他借钱呢。他也确实没钱。如果有,可能会借她的。
艾玛的第二位情人莱昂,则是个胆小懦弱的年轻人。无疑他也承担不了艾玛对生命和爱情的渴望与寄托。还有艾玛在绝望无聊中越来越出花样。两次出轨恋情,其实偷情久了后也就差不多跟结婚一样没趣,连艾玛自己都觉得有点无聊了,但熄灭爱情的火焰对她来说就犹如熄灭生命的希望与火焰,于是她又鼓动自己更热烈地去爱面前这个情人,这位自己勉强还能够爱的对象。对丈夫夏尔,她是无论如何也爱不起来的,生活越久,她越厌倦厌烦疲倦绝望。这也是夏尔的悲哀。他不能唤起妻子的生命热情,这桩婚事注定是悲剧。这也说明要共同生活还是要有身心投契的感情做基础,否则日子本来就令人烦,对着看不顺眼的人岂不更烦。
虽然包法利夫妇之间的感情似乎有些不公平,但也许这事上就没有什么公平不公平。夏尔.包法利的前任妻子,那位大他十多岁的嫁过一次的寡妇老婆就很爱他。一个爱情中的女人总是花样繁多地作、矫情,曾经的寡妇老婆也这样。但夏尔不喜欢她,她死去他也不觉得怎么难过。他喜欢美人。而他限于乡镇的眼光又决定了艾玛这样的就是他所期待的美人了。她对他的吸引至死也没有消失,反而还因为死亡与背叛而增强。
艾玛其实没有什么过分的罪,罪恶就更谈不上。一个有几分美貌几分情调几分痴狂几分神经质的女人就这样陨落了,包法利不久之后也死去。可怜了他们的小女儿,因无人照管后来去工厂做了童工。世界依然如常。 书中人物与心理描写出色,景色描写也优美,很能烘托情节发展及人物的心情。植物也有许多,如天竺葵、铁线莲、报春花、女贞、婆婆纳、蔷薇、荨麻、树莓、毛地黄、桂竹香、野罂粟、忍冬、仙人掌、豌豆花、橘子花、芦苇、茉莉、百合、山毛榉、雪松、梨树、胡桃树、白杨树、黄刺条,等等。 “......她希望生一个儿子,身体强壮,头发褐色,她要叫他乔治。这个生男孩子的念头,就好像希望弥补一个人女人无所作为的过去一样。一个男人至少是自由的,可以尝遍喜怒哀乐,走遍东西南北,跨越面前的障碍,抓住遥远的幸福。可对一个女人却是困难重重。她既没有活动能力,又得听人摆布,她的肉体软弱,只能依靠法律保护。她的愿望就像用绳子系在帽子上的面纱,微风一起,它就蠢蠢欲动。她总是受到七情六欲的引诱,却又总受到清规戒律的限制。” “......忽然听见河边小路上响起了木鞋的托托声,还有木棍拄地的笃笃声;一个沙哑的声音唱了起来: 天气热得小姑娘 做梦也在想情郎 ...... 那天刮风好厉害 吹得短裙飘起来!”——《包法利夫人》——我觉得这首歌谣特别好,尤其出现在艾玛临死时,有震动人心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