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诗的国度,千百年来无数优美的诗篇到今天还散发着迷人的风采,我们从中可以借鉴很多东西,为我所用。可既然是诗,就是要给读者看的,只写给自己看,没有丝毫意义。是不是大众都看得懂了,就降低了诗的价值了呢?不是的。纵观盛唐诗歌,有很多名篇并不艰深,也没有一个难字,一看都懂,可这能否定其艺术价值吗?诗歌是高度提炼的优美文字,它并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否则就是镜花水月,空泛不着边际。 举一个简单的唐诗例子: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闺怨》 沈如筠)短短二十个字,把对远方亲人的思念牵挂写得层层递进、情深意切、回味绵长。没有一个难字吧?看似简单,其实要写好了真是很不容易。要是换成现在的作家,为了骗稿费,可以写成懒婆娘的裹脚布般的臭长。 诗歌不能走艰深的路,要使大众能懂,能产生共鸣,就是好诗。白居易写了诗,会给村头老者看,听他们的意见,过于难懂的句子就改掉;柳永的词写的婉约凄美,当时就有“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通俗并不是低俗,你要弄成一个谁也看不懂的东西出来,要人家猜谜,总不大好吧? 现代诗歌这种形式的文学作品上世纪初就有了,代表人物有徐志摩、戴望舒、卞之琳等等,他们的诗优美却缺少一份大气。我比较喜欢艾青写于狱中的一首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此诗曾编进高中课本,全诗写得真实、深情,叙述了大荷叶(保姆的名字)痛苦坎坷的一生,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和贫苦人家特别是妇女们的生存状态,写得荡气回肠一字一泪,读后令人感到极度震撼! 到了八十年代也有很多好的诗人和作品,我比较喜欢舒婷、北岛等,他们的诗继承了古典诗歌意境幽深、韵律和谐的优点,糅合进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他们的代表作有《致橡树》、《还乡》、《回答》等。而另一些诗人,片面以朦胧为美,却走了极端,写出的句子别说读者了,自己过个三几天再看,也不一定知道当时要表达什么意思。这些所谓的诗只是字句的任意排列组合,随意性很大,以其昏昏,却想使人昭昭,难啊!至于前不久闹的沸沸扬扬的梨花体,不论从内容到形式离诗歌都相去甚远,不说也罢。 关心社会,关注民生,诗歌大有可为,就看我们能不能深入生活,发掘生活中的美,反映现实促进社会进步,并将这种美和体验用诗意的句子表达出来。杜甫诗歌是形式美和反映现实生活的完美结合,是诗歌王冠上的明珠。而我们现在学写古体诗,有点过于注重形式,不能很好的与现实生活结合,内容空洞,多为泛泛之作。 诗歌要继承要发展,更应该创新,它不应该成为文人墨客业余把玩并用以炫耀的小玩意,它应该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大众,诗歌也就真的死了。 (注:05年的帖子,略作改动。) [此帖子已被 小李菜刀. 在 2009-7-28 11:05:51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