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众的口味? 前天晚上在电视上,又看到田震在慷慨激昂地演唱《风雨彩虹,铿锵玫瑰》,感觉不爽赶紧换台。其实我比较喜欢老田的歌声,假如不是听过《野花》《月牙泉》那样的好歌,仅凭一首肉麻兮兮的《铿锵玫瑰》,我会对老田不屑一顾的。可是在电视上压根就没有听到过《月牙泉》,倒是铿锵玫瑰开了一遍又一遍。为什么呢?也许某些权威会告诉你,这叫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电视是服务于大众的媒体,不会为了你们小众的口味影响收视率。说得多么理直气壮啊。 《铿锵玫瑰》的确使得田震更加走向大众,大大提高了知名度,仅仅凭借《月牙泉》那样的歌,老田恐怕早就被众人忽视和遗忘了。问题果真出在大众的口味上吗?你说《铿锵玫瑰》代表了大众口味,是你对大众做过民意调查,还是你自己的主观臆测?恐怕是把某些人的口味强加给大众吧。艺术是指向心灵的,对艺术的感知能力并不会因为地位或学历的不足就必然地趋向平庸。还记得很久以前的一个暑假,咱们村一位只读过小学的大叔,曾捧着我带回去的一本诗刊看了老半天,末了还笑眯眯地说好。大众对艺术未必一定就隔膜,我不否认可能有一部分人真喜欢《铿锵玫瑰》,可凭什么就认为大众不会欣赏《月牙泉》,《月牙泉》有机会走向大众吗?(有天深夜在电视上看到朱哲琴在唱《阿姐鼓》,感觉相当惊喜)某些人把持着主流媒体,总是理直气壮地宣称代表大众,你凭什么就代表大众,你算老几?你真正代表了谁,其实小孩都明白。人民群众的口味,就这样被某些人规范了,估计还要一直规范下去。 我现在喜欢把抽屉里发了霉的诗稿找出来,拿到在路上这个跟文学没多少关系的户外论坛上晾晒,是因为我喜欢这里,因为这里有真正的人民群众,对自己的口味拥有主权的人民群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