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文章,是我以LD “独上夕楼”2009年6月在心情随笔发表的 红喜字、红顶房、红钢城 好个“三红”将武汉市青山区红钢城八街、九街、十街房整个概括。 红“喜”字:是在1955至2007年前。从空中俯视,可看到红钢城八街、九街、十街三个街坊建筑物,整体结构貌似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吉祥文字的大红“喜”字。(从现在的武汉市电子地图版上,都可以看到它以前的三之二的图貌。只是十街房被旧城改造) 红顶房:是指红钢城八街、九街、十街三个街坊,是红砖红瓦的三层尖顶具有俄罗斯风情的建筑群,它们始建于50年代初,是随着武钢的兴起而建的工人居住区。 红钢城:(查资料,青山史话上篇第二部分)1954年3月的一天。江南武昌郊外的公路上,一行车队朝着青山方向急驶,不时吓跑路旁野草丛中的野兔。车队东行,沿途抛下一座座肃瑟的村落:余家头、罗家湾、任家路、蒋家墩、肖家湾……好似翻过沉重的一页页《百家姓》,嗅出了贫脊与封闭的气息。村落中的蒋家墩,也许“墩”高于四周的散邻,一脉好风水使它后来成为赫赫闻名的“红钢城”,而当时它又称荒五里。 红钢城因袭老地名“蒋家墩”,在60年代文化大革命初期,造反派说“蒋家墩”是“蒋家王朝”的产物,要打倒"蒋家王朝";于是一张大字报而被革命委会命名“红钢城”至今。 我们这一代,是生长在那个“红色”年代。红“喜”字是年复一年映照着天空。我们粉红色出生在红钢城武钢住院部,我们居住在红顶房的建筑群里;我们在红顶房幼稚园(红钢城五街)入托,在红顶房小学(武钢二小)上小学;在红顶房中学上初中至高中(武钢五中);我们学习的课本是红色文化教育系列,我们唱的是八个红色样版戏;我们随着学习红潮,学工、学农、学军;我们是思想进步,加入红小兵、红卫兵、红色青年团。 武钢要不断地发展。在建设初期60年代,从东北鞍钢调入一大批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一群群小娃娃随着父母,从中国北方各地聚集而来;带着东北口音与青山口音交替的“弯管子”普通话,在红砖红瓦的三层尖顶的花园街坊里嬉戏玩耍,跳房子、打玻璃珠子、踢键子、扇烟盒、钩线线,编塑料织物。至今在红钢城五街坊、六街坊、十一街坊里的人讲话时,还会夹杂着东北的口音。我们随着红色的知青浪潮,上山下乡。随着高考的洪流参加成人高考,走进了红砖红瓦的三层尖顶的武钢职工大学。我们学知识、学管理、学技术,我们成为武钢技术管理层主流。我们是文明职工、是先进工作者、是标兵。我们将壮丽青春献给了火红武钢。 现在“青杨十街”脱颖而出,打破那“三红”的美誉。“青杨十街”将居住着我们的下一代,他们秉承着产业工人的特质,为人很质朴、厚道,红钢城将再是他们延续新生命的红色摇篮------。 http://bbs.5zls.org/ShowPost.asp?ThreadID=98534 [此帖子已被 珊娅子 在 2010-1-22 21:37:41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