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跨越三个世纪的历史长河,秉承传统,开拓创新,谱写中国教育史崭新篇章;武大早期建筑诠释珞珈山人文底蕴,中西合璧,古朴庄重,典藏中华建筑史灿烂辉煌。
国立武汉大学牌坊国立武汉大学最初的牌坊建于1931年初,木质,仿北方牌坊样式,古朴大方,引人注目,惜于次年毁于龙卷风。
1933年,学校在原址(今街道口附近)修建钢筋水泥冲天式牌坊,背面用小篆刻书:“文”、“法”、“理”、“工”、“农”、“医”六字,为时任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博平所写。
至于正面的“国立武汉大学”出自谁手,众说纷纭,有说孙中山先生所题,有说蒋介石,再有说汪精卫,还有说已不可考。
武汉大学校庆前夕,文革激进分子将“国立武汉大学”六字抹去,换成毛主席题写的“武汉大学”。文革结束后,校方邀请著名书法家曹立庵先生重新题写。
1993年武大百年校庆时,复制新牌坊立于八一路武汉大学入口处,现在所能看到的“国立武汉大学”就出于曹先生的手笔。
工学院雍容华贵的工学院是融合了西方哥特式风格的中国建筑。四隅附楼曾是土木,电机等院系所用。主楼内部回廊里面是通高5层的共享空间,采用透光玻璃作屋顶,形成明亮的“玻璃中厅”。
主楼细节处理的十分讲究,例如四角飞檐的圆形盛露盘,形似吊灯,既解决屋面排水的问题,又美化了飞檐翼角。
1938年,周总理在工学院前操场作宣传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的演讲,一连讲了两个晚上。抗战时期,蒋介石在此成立军官训练团,培养了一大批抗日将领。
1958年9月12日,毛主席视察校办工厂,晚上在工学院前接见了四校师生(武大,武水,测绘和中央民族学院武汉分院)。
理学院理学院正对工学院,背临东湖。其主露穹窿圆屋顶与南面工学院四角重檐攒尖顶遥相呼应,体现出“天圆地方”(北圆南方)的传统建筑理念。
两侧附楼,一归物理,一属化学,与主楼以画廊相配,浑然一体。主楼内结构精美适用。一楼的两个大扇形阶梯教室比一般的阶梯教室陡了很多,因为它们是顺应地势修建的自然而成的阶梯教室。讲课不用音响,声音很清晰。教室内圆立柱更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色,(威严的柱子配着白色纹状柱头装饰,严肃又不失雅致。
老图书馆老图书馆前部两翼各四层原为办公用房,后部两翼各七层为书库,最初藏书15万余册,实际可容纳200万余册,这在解放前国内大学里是屈指可数的。
一楼阅览大厅由八角形外墙围成,另有环行外走廊。木质地板下有取暖道,冬天,烧上烤火炉,热气进入取暖道而使地板发热,阅览室内便像春天一样温暖,可惜年代久远,这套供暖设备已不能用。
其内部装饰极为讲究,如正门上方镶的中国图书馆祖师——老子的镂空铁画像。
文学院法学院文、法学院像一对双胞胎,分边守护着老图书馆,有左文右武,文武双全之意。
两栋建筑的屋顶檐角有一处有趣的区别:文学院屋顶采用翘角,寓意文采飞扬;法学院四角飞檐平而缓,庄严稳重,寓意执法如山,法理正直。
老斋舍狮子山南坡的老斋舍是武汉大学宫殿式建筑的最好例证。
老斋舍原计划建造六栋宿舍,后期由于经费问题减少到现今的四栋,四栋宿舍由三座罗马式拱门连为一体,为不失中国特色,在拱门顶修建中国古代单檐歇山式亭楼,突出了拱门的导向性。
每栋宿舍由两个天井将宿舍分隔为前、中、后三排,各排房屋地层地面不在同一高度上,而顶面则在同一平面,显示出了“地不平天平”的设计理念,更寓意先天的不足可以由后天的努力弥补,勉励同学勤奋用功。
老斋舍落成伊始,单身教职工住“天字斋”,女生住“地字斋”,其余为男生宿舍。宿舍每层都供应冷热水沐浴,盥洗及冲水厕所,在当时是相当贵族化的,郭沫若来武汉大学时曾说:“武大把外国享受的一套学到家了。”
老斋舍虽然洋气十足,编号却古朴雅致,采用中国古代《千字文》中“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十六字命名各个斋舍。
学生饭厅及俱乐部学生饭厅一楼前后都是落地长窗,室内光线充足。二楼改造成为学生俱乐部,其内部装饰极富民族特色,房梁上有“宝葫芦插三戟”,祝福学生连升三级。房梁角的木纹上雕刻有“蝠(福)在眼前”,蝙蝠睁大眼睛,看着下巴前的铜钱。
1937秋,周恩来在礼堂作了《关于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十大纲领》的演讲,同年12月31日,在礼堂又作了《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和任务》的演讲,反响极大,不少师生受到鼓舞,投笔从戎。
宋卿体育馆民国初年总统黎元洪(字“宋卿”),于1928年病逝于天津,原想葬于武汉大学珞珈山南麓,但受到当时校长王星拱的婉言相拒。后来其子将其父保管的辛亥革命志士筹建江汉大学的捐款全部移赠武汉大学修建体育馆,为作纪念,体育馆命名为“宋卿体育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2-5 22:12:5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