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74|回复: 8

母亲·接阳·张难先

[复制链接]

169

主题

135

回帖

2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2044
发表于 2010-4-22 19: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和好玩的人一起在路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母亲·接阳·张难先

 

今年清明过后我赴仙桃采访丝宝集团结束,乘便去了一趟从没去过的接阳——我母亲的诞生之地。

 

2010年04月19日

油菜花刚过了盛期,还很灿烂。从张沟坐三轮车一直沿着河边的堤路走,注视着眼前出现的乡亲,仿佛看到小脚母亲迎面走来。接阳,这个地名是母亲唠叨过许多次的。她33岁离开沔阳,不知道此前何时离开接阳。我们只知道,她在武昌候补街舅舅俞润川家当过小姐,谁都以为她会留在城里,及笄之后却仍服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了回去。前夫竟然早逝,廖家还不让她再嫁。于是她的兄长即我的舅舅们抖狠把她抢了出来,嫁给了离此并不远的宋新场杂八湾罗家。母亲对娘家是十分惦记的,可是由于家务拖累,解放后她只回去过两次,一次是六十年代我外公去世;一次是八十年代她退休以后。母亲对族祖张难先很是尊崇,跟我们讲过“难先爹爹(也叫“难先胡子”)”的故事,如他在坟前守孝三年,如他白日打灯笼以讽世道黑暗,如他宣讲不许妇女裹脚。总之这位乡里贤达在母亲的心目中堪为自豪,这也影响到我们对他的崇敬。

2010年04月19日

 

眼前的路其实我在十几岁时来过,可惜不知道接阳就在我姑母家朱家坊那边三四里地,否则我会去那里并留下早期的印象。这次决心要去,很大原因是听说那里新修了张家祠堂,可能还会有关于张难先的遗迹,为我的长篇增加点内容。

 

现在的乡村和城市一样,很难看到老房子,千篇一律,接阳应该有点不一样吧?当三轮车停下,有人说眼前那栋房子就是张家祠堂,我有点后悔、有点遗憾——看景不如听景啊。

 

听说就我母亲这一支的张家老屋就是四户头——也就是四个天井的大屋,解放后的劫富济贫,分给贫下中农,这栋老房子最终不见痕迹了。接阳,已经看不到二三十年前的房子。但我毕竟来到了母亲的土地,我相信母亲在为我叫好。前几天,我在石门峰为她扫墓,今天,我来到了她儿时的生息之地。据说那两尊精致的石鼓是原祠堂的旧物,我抚摸着它,就像握着母亲温润的手。母亲啊,您的少年时候肯定在这上面玩过吧。

 

张家祠堂的简陋不忍多看,里面空空荡荡,不过是摆着张难先的照片——那是全族的骄傲。墙上张贴着各地张姓为建祠堂捐资的功德榜,举全族之力建成的它竟不如旁边那间私宅,可见张氏尚没有扛鼎或血性之人,或许是世道真变了。

 

《义痴六十自述》一文是“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十月五日六其居士张难先述于接阳”,里面写道他,“1874年甲戌三月三十日卯时生于湖北省沔阳东乡之接阳,谱名辉澧,字难先,号义痴。后以字行。”

 

在他的第一个本命年,张家祠堂是峨然耸立的。“1886年十二岁,从晓崧公读。是年余父身任建祠修谱之劳,族人往来者俱住余家,每餐常列数筵款之。父母兄嫂给餐供客,劳瘁无人状,予则任茶水役,常至鸡鸣就寝,如是者年余,一家无怨言。族党至今多知之……”

 

读着这样的文字,当代人要汗颜。

 

以为就这样一无所获就要走了。张家的族长来了,张难先老屋对面其兄采轩的孙辈媳妇也来了,带我去看从远处找回的两块碑。

2010年04月19日 

在蚕豆(老家叫麦豌豆)和油菜地里,我看到了那两块碑,它面对的东方是一堆棉梗。碑文清晰:“中华民国十八年夏  清故显考张公讳 鸿猷大人之墓  权澧松 敬立”并立的那通残损的碑是他们同时为“妣张母许老孺人”立的。

 

关于这位先祖和这次立碑,张难先的六十自述中不知为何没有写道。“1890年十六岁 春正月,父病略愈,始出就外傅,从族祖武丞公鸿禧茂才往张家沟读。公为吾邑名诸生,从游者众。”“二十岁,仍从武丞公游。是秋武丞公故。公纯然儒者,心迹光明,实为人师。”那么鸿猷当是鸿禧的兄弟了。而与张难先一起立碑的是堂兄弟而不是亲兄弟,说明他们祭拜的仍是同族祖辈,而不是张难先的亲祖父。

 

上个世纪的第一年,张难先才第一次离开接阳。“1901年二十七岁,全家大病半年,大窘。负病往荆宜鬻书。临行一女病忽剧,不数分钟夭亡。女之棺木,游子之行囊,先后出门,至今思之心悸。”

 

而立之年,张难先第一次到了省城武昌。“1904年三十岁,“赴省。先是梁启超戊戌失败,后亡命走海外,鼓吹革命,浏览其言论,极表同情,亦不愿长为乡曲之士。抵省,则广结有新思想者以谋救国。时新党有二:一主保皇,一主革命。予以保皇终非善策也,因倾向革命。闻枝江时伯弼有秘密运动,访之,得识胡经武瑛。瑛为黄克强弟子,以避学校风潮,持黄书来匿吴君禄贞处。与语大悦,商进行,瑛曰:此时非运动军队不可!于韪其言,于是同入湖北陆军第八镇工程营当兵。工程营在湖北新军中最有名,士人从军者,有荆州朱松坪元成,黄陂雷日轩天壮、陈桂仙教懋,浙江毛善如复旦,安徽陈从新等,先在予等进营,尽心联络。”“由季芗(欧阳瑞骅)租魏家巷屋作社址,定名曰科学补习所,以掩官厅耳目。”于是开始了革命生涯。

 

此后的1922年,张难先“九月奔三弟竺轩丧旋里”。

 

1933年“十月廿二日,同聂君松翘回沔。因予十年未回家,去年虽佐县长驻仙桃镇月余,以事忙未到老家接阳,故今特归扫墓,并欲为桑梓略尽绵薄。抵沙湖,正街尽成荆棘,寒心。廿三日至接阳,即晚家祭。廿四日扫先父母墓。十年游子,祀典久缺,怆然涕下。廿五日,存问乡邻,并约兄弟子侄叙阔。廿六日扫祖父母及胞兄弟等墓,并探亲旧。廿七日,到马家扫吉庵师墓。予从吉师久,没时予在外,故特扫墓以致忱焉。廿八日,集村中妇女讲话,以后即在县城及各区演讲,借增乡人知识,使能应付艰危以图生存……”

 

“集村中妇女讲话”,那时我的母亲,还是被人唤作卯姑的她,正年方二八,是否也挤在姐妹婶娘中间听过了难先爹爹的讲话?我想是可能的。母亲,我的豆蔻年华的母亲,您的灵魂一定还在这田间地头。让我为您放一挂鞭吧!让我在烟雾中与您相会!您的儿子在此为您合什静默,从心灵深处把您呼唤。

2010年04月19日 

那不知是否张难先最后一次回到接阳。“予此时为堤防会议回沔,又值长嫂胡夫人七旬生辰及孙铭盘花烛之期,淹留故里,将近一月,即此稿而整理之。姑至此告一段落也。”

 

我也是近六十岁来到接阳的。我没有自述,只有对外婆家乡的冥思与缅怀。眼前,有一座桥,桥下是通向沔城的通州河。我想我的母亲曾经在河边洗衣洗菜,她的脸庞,像这水波一样倒映着黄花,笑意嫣然。

 

接阳!母亲的接阳啊,找不到一点您的痕迹了,我们的灵魂何所归依?此刻,我多想在您的怀抱里痛哭一场。

朱家坊许连生——我的姑父家,这是村里惟一剩下的老屋了,我少年时曾在这里住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2

主题

1万

回帖

3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18192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0-4-22 19: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细细地听你讲那"仿佛看到小脚母亲迎面走来"的故事------

自由自在的生活,寻寻砾石之中的悦诗风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77

回帖

6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4440
发表于 2010-4-23 12: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很漂亮,可惜看不到P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5894

回帖

34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45533
发表于 2010-4-23 16: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135

回帖

2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2044
 楼主| 发表于 2010-4-23 17: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一句原是图片说明,图片转发不过来,请光临"罗时汉的博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3

回帖

763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633
发表于 2010-4-23 23: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23 23:50:45编辑过]
慢慢悠悠 游天下山水 快快乐乐 结身边朋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主题

2946

回帖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3968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0-4-23 23: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上面的文字,里面似乎有许多耳熟的字语;张难先. 聂家伯伯. 沔城. 后补街. 欧阳……。这些,当年都常常也会从父亲那带有浓浓沔阳口音中讲述出来,时光流逝,已近淡忘。

      忽然看到这样一些似曾熟悉的语句,也勾起对父亲的深深怀念。如此看来,上面的一些人和地点,也许和其中有着某些联系,只不过当时我对父亲的讲述没记下多少,感觉上应该在当时的沔阳,他和难先爹爹. 聂家伯伯(好象解放后任副省长)后补街. 水陆街等有许多的关联。

     上辈人的故事很多,但由于时代制约,政治的原因,我们只能略知一二。他们的离去,带走了一个时代的精采和苦难,我们却无从知晓。留下的只有零星的回忆。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8

主题

7819

回帖

4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424788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0-4-24 01: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聂家伯伯一直在我心中 ,父亲唠叨过。可惜记事时守兰妈丢下儿女,1963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24 2:04:2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135

回帖

2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2044
 楼主| 发表于 2010-5-9 2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儿想娘线儿长,娘想儿路儿长。”今年,中国作家协会机关报《文艺报》转寄汉阳家中,为珍惜组织的关爱和邮递员的劳动,我每张都浏览后保存。最近的一期是55,第8版有八十老人召明的一篇长文“虎年忆母”,她的母亲张秀荣是河北涉县更乐村人,晚年因病住院时剪了一些作品,如虎妈妈和小虎崽等,共一百四五十种,曾在澳门等地展出。我特别感动的是她老人家生前常说的这句民谚,尽管不能全懂。恰巧今天是母亲节,我将此语传给大家,请大家理解其中的含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8-26 04:25 , Processed in 0.04996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