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534|回复: 3

最后的光荣- 古盐道突破日军盐限- 神农架之古盐道

  [复制链接]

4171

主题

3万

回帖

220万

积分

管理员

在路上TEAM

Rank: 9

积分
2206320

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QQ
发表于 2010-9-3 08:5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和好玩的人一起在路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这是一条神秘的山路,湖北人最早什么时候开始背盐的历史,没有任何的记载。而这条古盐道曾经两次救过湖北人的命,被称为“穿越在大山的生命线”。 

  ◇盐背子的路 
  爬了三天,回头一望还能看到谭家墩 

  “那个好造孽哦。”我在神农架林区大九湖乡东溪村找到了77岁的老人李厚忠,14岁就开始背盐的他回忆起背盐的故事,犹如讲述一部个人的辛酸史。 
  “那时候盐是好东西,每到临近过年的时候带着背篓、打杵子就下大宁厂。如果过年没有盐,老人哭,小孩闹,比现在的肉精贵多了。”李厚忠说,“过年的时候亲戚家没有盐,你就是再少也要抓上一把送给他。” 
  当时的神农架林区隶属于房县,湖北省国民政府1941年派团考察房县后撰文:“食盐为穷人之大荤,即使城区人食盐亦不多,山中有终年没有食盐者。” 
  在房县县城的盐行外,围着一大群拿着扫帚、刷子的人,等到店铺打烊时,抢着打扫盐行店堂的地面。 
  买盐一般都是富人家的事情,对穷人来说,往往是背着黄豆、苞谷、木耳等巫溪比较紧缺的物品到大宁厂卖掉,再去换盐。 
  “2升(8斤)黄豆一斤盐,或者15斤苞谷一斤盐。” 
  “那时候,一个人就背100斤几家分吃,15天左右就要赶回来,累得都哭。” 
  无论是在湖北的神农架地区还是大宁盐厂都流传着——大寰墩,小寰墩,三天不离谭家墩。 
  谭家墩是大宁盐厂附近的一座山,由于大山一座接着一座,如同一个迷阵一样。 
  “都爬了三天了,回头一望还能看到谭家墩,还能看到大宁盐厂,你说那山得多高。都是背,人就得在山里爬行。”李厚忠说道。 
  盐背子有支歌谣描绘得很形象:“四脚爬坡百步梯,钉杵磨烂篾背篓,爹把儿子背成人,儿子把爹背进土。” 
  李厚忠脚穿着传统的草鞋,一路上要磨坏三双草鞋。当时的李厚忠最怕就是下雪。 
  “有一年下大雪,山上积雪都淹没了小腿,只好用盐袋滚出一条路,冻得连脚上的布袜子都脱不下来。” 李厚忠的脚上依然有着冻伤的伤疤。 

  早上三杵慢悠悠,晚上三杵赶栈头 

  在红举村,我第一次看到了盐背子背盐的背篓和打杵子。背盐的背篓比当地人现在用的背篓口径显得小了不少,由于是用更粗的竹篾编制,放上100多斤的物品也不会被压坏。 
  打杵子是硬木做的,成“T”字形,底尖套着铁铸的陀螺状杵尖。盐背子背负100斤的物品行走在山路中,体力消耗相当严重,只要有打杵就能支撑,盐背子也就能随处歇歇。 
  “上七、下八、平十一,多走一步狗养的。” 
  从这些流传下来的俗语中,我可以想象出盐背子们当年几乎是走走停停的。 
  “虽然话说得粗,但就是这个理。走不多远就得休息一下,一天最多也就是个30多里路。”李厚忠说。 
  在古盐道上,至今还有不少打杵子窝,是盐背子休息时留下的痕迹。有的打杵子窝深约2厘米左右,在石头上磨出来一个2厘米的深窝子,我不知道需要多少人,经历多少年才能留下如此深的痕迹。 
  即使是休息也有技巧,“早上三杵慢悠悠,晚上三杵赶栈头”,如果赶不上客栈就得露宿在大山里。 
  当时的客栈条件好一些的有通铺可以睡觉,一般的客栈只能围着火炉烤火坐着小睡一会。 
  客栈可以为盐背子提供伙食,盐背子出发时袋子里带着苞谷面,每走一段就将苞谷面挖出一碗寄存在客栈内,等回来时食用。 
  客栈老板用一个竹签写上盐背子名字,将苞谷面放在铁锅内蒸熟,由于携带方便,可以充饥,被成为“盐背子饭”。 
  现在“盐背子饭经过了改进”,苞谷用石磨磨出粗粉,反复在木桶笼里蒸熟,端出后颜色黄亮黄亮的,舀在碗里散散的,吃起来香酥香酥的,已经成为重庆、陕西、湖北三地交界处的一道传统饭。 
  “那时候这都是好吃的,很多盐背子吃不起,饿死在半路上。”李忠厚背盐时曾经亲眼看到6个人饿死、冻死在路上。 
  沿途的岩龛也是背盐工经常栖息的地方。夜晚,在岩龛下生起一堆大火,既可烧饭取暖,还能驱散野兽。 
  一些岩龛的入口处被点燃的柴火冒出的烟熏得漆黑,躲在岩龛风吹不进来,雨水也落不进来。 
  对于没有“户外装备”的盐背子,岩龛确实是最为理想的栖息之地。 

  ◇生命线 
  历史上的两次“川盐济楚” 

  食盐是当时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不可缺少。这条古盐道曾经两次救过湖北人的命,被称为“穿越在大山的生命线”。 
  古盐道鼎盛时期在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军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淮盐一时无法进入湖北境内。 
  湖北军务帮办罗绕典主张,允许贩卖四川盐、河东盐、淮北盐来解除居民担心淡食的顾虑,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以后重新开始供应淮南盐。 
  当时的湖广总督张亮基对罗绕典的主张进行了反驳。河东盐经河南运往湖北,动员船只、推车、脚夫的费用很高。淮北盐经安徽北部地区运往湖北,因连绵起伏的山脉极其困难。四川盐用船只运输,到沙市和汉口下货,则很轻松地运输到各府、州、县。 
  争论之后,张亮基的奏折得到了清政府的恩准,无论官盐私盐均可以在湖北境内经营销售,多年来的疆界被打破,第一次“川盐济楚”由此拉开帷幕,古盐道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之后,淮盐逐渐进入湖北,古盐道渐渐萧条起来,尤其在光绪23年,神农架地区发生了泥石流自然灾害。 
  神农架林区原文体局局长但汉民分析古盐道萧条的最根本原因是清朝末年遭到了帝国主义的侵犯,割地赔款,国库空乏,政府再次提高盐税,古盐道增加了盐卡子。 
  但汉民介绍,“光绪三十四年,每斤盐税是顺治皇帝在位时的37倍,川盐价格和淮盐相差不多,川盐市场在湖北萧条后,古盐道上仅仅是盐背子自己背盐吃,自然就萧条了。” 

  萧条后的古盐道在抗日战争时期迎来了它的“暮春”。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沿海一带相继沦陷,海盐生产遭到破坏,淮盐运输受阻。湖南、湖北等省海盐销区民苦淡食,迫切需要靠川盐济销,1939年春,国民政府令川盐增产加运,形成历史上第二次“川盐济楚”。 
  78岁的黄浴德是大宁盐厂的老工人,他回忆,大宁厂曾奉命加大盐业生产力度,支援抗日前线。 
  日军曾打算攻打大宁厂古镇。1941年4月8日,日军7架飞机投弹35枚轰炸大宁盐厂,企图割断食盐供应,所幸炮弹落在了河道内,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 
  “那时候大宁厂内客商往来不绝,很多是来自宜昌或者武汉的,商铺的生意火爆,账房每天都要加班买卖。”黄浴德说。
 
  ◇溯源 

  背盐始自唐朝 
  还是明末清初? 
  神农架流传着一首民歌这样写道: 
  大宁厂,开盐行。 
  三道沟,九道梁 
  打杵子打在黄土上 
  那时候还没有周文王。 
  民歌将背盐的历史上溯到商朝之前,这只是一种推断,没有实物考证。 
  62岁但汉民是我沿途中遇到对古盐道研究最多的人,他是神农架林区原文体局局长,后从宣传部副部长的职位退休。他写了一本书《神农架边走边话》,扉页中写道:如果你想了解神农架,这本小册子是一本绕不开的读物。 
  古盐道全长800公里,其中四分之一的路程在神农架地区,自然我找到了他。 
  但汉民翻查过《神农架地名志》,一个叫做唐扎营的地名引人注目,但汉民将古盐道的历史推到了唐代。 
  唐扎营位于神农架林区新华乡,东往欧家店,西接弯腰树,因唐代有驻兵而得名,是入川的一条要道。 
  唐后期,内战不断,盐税成为官府养兵征战的主要来源之一。 
  盐税的增加使得私盐利润越来越大,虽然唐朝制定了严格的刑法,但一些商贩铤而走险从人烟稀少、环境复杂的山区行走贩运私盐。 
  但汉民认为,唐扎营的功能之一就是严查私盐的关卡。因此在但汉民看来古盐道的历史应该在唐朝。 
  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之中,神农架区文体局工作人员对古盐道进行普查,他们认为古盐道开辟的时间是明末清初。据普查小组人员推断,在明末清初爆发农民军起义,官府为了围剿农民起义军阻断了海上供盐的道路,起义军将领张献忠为了打破官府的封锁带兵将开辟这条古道。 
  普查人员的依据是古盐道附近遗留了众多明末清初起义军的山寨。 
  虽然关于古盐道的兴起时期史学研究者争议不少,湖北人最早什么时候开始背盐的历史依然还是一个谜,有待后人继续考证。 
  采访结束后,但汉民请我喝了一场酒,喝酒时他提醒我留心一下流传在民间有关盐背子的民歌、传说故事,并告诉我要给盐背子们拍些照片和录像。 
  因为现在年老力衰的盐背子每年都有人去世,再过几年就更难找了。事实上,他的担忧很有道理。在寻找的过程中我所接触到的盐背子们,有些耳朵聋了,有的眼睛坏了,甚至还有个老人在我找到他的前两天刚去世。 

  ◇兴起 
  老爷寨 官府盐卡 

  历代朝政对“盐”的管理十分严格,类似于今日的盐业转卖,当时湖北境内不允许川盐买卖。 
  清代,户部明确规定湖北、湖南两省淮盐在汉口分销,汉口镇的“盐务一事,亦足甲于天上,十五省中,亦未有可与匹者”。 
  淮盐的鼎盛时期,盐价不断上涨,盐商们都发了财。《湖北省志·盐政》记载,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淮盐每斤五六十文,而川盐每斤仅仅一二十文。 
  巨大的差额和飞涨的盐价,让当时的群众无法承受,私盐开始猖獗。 
  乾隆后期,政府腐败,收取苛捐杂税,对于盐行更是横征暴敛,食盐价格暴涨,私盐开始昌盛,盐贩子为了躲避官府的官兵,行走在神农架深山老林里比较安全。 
  老爷寨曾是一个盐卡,这是附近的一个碑文告诉我的。 
  老爷寨建立在川鄂古盐道的咽喉处,两边是悬崖,谷底的山路掩藏在乱石和杂草之中。 
  老爷寨分为三层,一层二层是防守之用,三层才是“老爷”休息的场所。半米宽的寨墙修葺在绝壁上,从谷底往上爬只有一个脚的下脚之处,站在寨墙上往下看,有些心惊胆战,甚至眩晕的感觉。 
  碑文记载老爷寨建立于清代,是白莲教起义时的据点,白莲教被镇压之后被官府利用,对过往的盐背子征收杂税。 

  ◇繁荣 
  盐行 客栈 还有30多斤的盐秤砣 

  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的流传,古盐道在清代繁荣的判定非常一致。 
  现存的文物遗存主要集中在清代。在神农架境内的古盐道旁竖立着至少五个修路村民集资修的石碑,落款最早的是乾隆四十八年。从碑文文字记载的信息中可以得知:早在清朝,古盐道已经繁荣。 
  神农架林区红坪镇红举村。李美林是村里有名的中医,他推测,神农架地区的人多从外地迁徙,湖广填四川时,不少移民进入了神农架林区。 
  虽然高山为移民们提供了生存的土地,但并没有提供人们赖以生存的食盐,为了解决生存的实际问题,先人们只好翻山越岭,到四川大宁厂去背盐。 
  李美林的老宅在距离红举村20公里的三道沟,这里的三道沟当年被称为“川广之要道,蜀楚之通衢”,街上店铺林立,是古盐道上最重要的地理标志之一。 
  李美林听他的父辈讲,三道沟曾经有3家盐行,3家染行、杂货铺、客栈、妓院等。 
  如今的三道沟只有12户人家,不足百人,曾经繁荣的三道沟至今保存着一条约两公里长的石板铺就的街道。 
  街道两头分别还有阎王殿和关帝庙遗址的残存。一块石碑上刻着“重修庙宇雕塑神像碑”几个大字;一块石雕上刻着“福庇群牛”的图案,连同保存完好的基石和石香炉,躺在了荒草之中。 
  三道沟还遗留着一栋木质结构的驿站,驿站的主人现在是红举小学教师周成林。周家的族谱显示祖先从麻城迁入三道沟,在此开杂货铺经商,后经营盐行。到了周成林父辈之时,盐行已经陷入了萧条,父亲周喜木亲自到大宁盐厂背盐来进行买卖。 
  周家里至今还留存着一个重达30多斤的盐秤砣。由于没有人见过秤杆,谁也不知道当年可以称量多少,但可以猜测出盐行辉煌时交易规模的巨大。 
  本报记者 权义 采写/摄 

  盐史 

  盐道的形成和当地居民生活、贸易息息相关,尤其在抗战时期,作为沦陷区,日军对武汉进行疯狂的物资限制,尤其是盐的问题。因为没有了盐,人们就没有力气,为了削弱抗战士兵的战斗力,日军当时严格限制盐的使用。此时古盐道发挥的作用就更加强烈地体现出来,整个江汉平原的盐就是川盐在提供。 
  ——刘谦定(民间文保人士) 
  大宁有个好盐厂, 
  一条大道通宜昌。 
  宜昌有个古楼街, 
  南北盐行两边排。 
  荆州一过连荆门, 
  荆门、沙市到武昌。 
  神农架的一首《背盐歌》,歌词中所说的路线,就是当时川盐进入武汉的路线。 
  88岁的东溪村村民潘云红,解放后为生产队背盐。 
  盐背子用过的蓑衣 
  盐背子背盐的工具 
  川鄂古盐道盐背子所穿的草鞋 
  巫溪县文官所内唯一的一张盐背子的黑白照片,一个戴着斗笠的盐背子背着重重的一包盐巴,河水淹没了裤腿,激流的河水在脚边泛起了一朵朵水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1

主题

1190

回帖

3765

积分

论坛元老

皇家难民营御用大律师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765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0-9-3 09: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条道是从哪里到哪里,我还是没搞懂。:dizzy:
有多少时间值得等待,有多少机会可以重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主题

2293

回帖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0709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0-9-3 22: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条道是从哪里到哪里,我还是没搞懂。
我心狂野 发表于 2010-9-3 09:00
帮狂野再问下难总,车子能到吗,开个车进去探下路,下次把它穿了{:4_1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7

主题

2591

回帖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高驴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6623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QQ
发表于 2010-9-8 23: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米有听说过咧?上点PP瞧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8-9 18:25 , Processed in 0.04433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