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有一颗不安份的心,对远方充满了无数的向往和期待。远方对我来说是一个神秘的诱惑。那些不为我所知的风景,人,民俗,和曾经听过看过的那些去远方的人们写下的文字,从小就在我的心里埋下了一棵种子。总有一天,我一定会背上行囊,踏上去远方的路途,去探索那个广阔的世界。 去远方,熟悉的身边没有风景。去远方,那里有更精彩的世界。去远方,实现我童年的梦想。 昨天,去了那个以户外为主题的酒吧——“在路上吧”,酒吧有一整面墙全部画的是那种古老的小镇,两排古朴的矮房子,中间一条蜿蜒的小路,当我走进时,就仿佛要踏入画面里去,而另一面墙上贴满了旅行者们在路上的足迹和笑脸,我很认真的一张张看着,感受着,那些青春飞扬的面孔,那些诚真坦率的目光,那些身影背后的风景,看着就让我有一些感动。 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让这些人不畏艰难的一个人或是结伴徒步在路上;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热忱,让这些人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冒险而乐此不疲;究竟,在路上遇见过一些什么样的人,发生过一些什么样感人的事迹? 时间,刚到六点半,酒吧显得有些冷清。酒吧不大,是一个拐角的形状,在另一面的尽头,是一面攀岩的墙壁,有个年轻的小伙子正在上面爬上爬下的。我们找了个*窗的位置坐下来,服务生热情的过来招待我们。 服务生是一个瘦瘦的很漂亮的女孩子,听她说是附近大学做暑期工的,我们点了两杯饮料之后,我就问她知不知道难民是谁?于是,她指了指坐在我们后面的一位正在使用笔记本电脑的男子,对面还坐着一个女孩子,好象在聊着什么。我看了看,说待会儿可以跟他聊聊吗?女孩子笑笑说,当然可以。 这里我要介绍一下难民。知道在路上吧,是先知道他们的网站的,然后去论坛里注册了ID,转了几圈,得知这里聚集着广大武汉户外运动爱好者,里面有很多相约出行和一些出行的游记之类的帖子。在论坛发展了两年后,才应广大网友的人开了这家酒吧,供大家聚会交流之用。我是看到其中一个介绍说今晚会邀请武汉晚报的记者范春歌才决定来看看的。然后回帖问了地址和一些相关情况,难民是发帖人,也是第一时间回帖的人。听口气和他在论坛里的资历,感觉他很有可能是在路上吧的股东之一吧。 服务员说范春歌的讲述大概八点才开始。看时间还早,我们就在杂志架上取了本旅行者和户外探险看了起来。过了半小时,看到难民对面那个女孩走了,我便主动过去跟他聊了起来。他挺忙的,一直有电话找他,好象是有人托他买些户外设备。不过,挺他说话,感觉声音特别温柔。感觉应该是个很成熟有很多经历的人吧。没聊几句,一个穿着一身宽松的黑色T恤,有着淡定从容笑容的女人便过来了。她的眼角已经有明显的岁月的痕迹,可是看起来很随和的样子,亲切的和难民打着招呼,难民热情的称呼她范老师,我才知道原来这便是记者范春歌了,我也微笑着向她点点头,便识趣的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来之前,在网上便已查了很多关于范春歌的资料,范春歌是《武汉晚报》的高级记者,曾获得中国新闻界最高荣誉奖“范长江新闻奖”,在中国传媒界以远行采访著称。 范春歌的采访经历与许多记者不同:独特而富有传奇色彩。1989年,她骑单车从中越边境线云南麻栗坡出发,纵贯中国,最后抵达中蒙边境。1994年,她又只身进行“中国陆疆万里大扫描”,从丹东中朝界河鸭绿江入海口出发,逆时针方向沿边陲采访,直到广西中越界河北仑河入海处,行程两万多公里,差不多把长征路走了两个来回。2000年在报社的派遣下重走郑和路,采访郑和七下西洋经过的21个国家。这是近600年来,国内媒体首次对中华民族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全程追访和深刻反思,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今天,她会来酒吧亲自跟我们讲她在路上的这些?lt;/FONT> 八点钟终于准时开始了。投影仪开始亮了起来。我看到范老师在国外各处的照片,范老师也开始讲述她是如何开始在路上的生涯的。大家听得都很入迷,讲的人也很投入,不时还会被范老师幽默的话语逗得满堂哄笑。 大概一直讲到九点半才结束。接下来,便有一堆人围着范老师签名照相。一向不热衷这一套的我也入了一回俗套,去找范老师签了个名。并要了邮箱地址。想有机会能向范老师讨一些这次在北京摄影展的图片来看看。 回家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而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复,脑海里总是想着范老师今天晚上说的那些话,那些经历。于是晚上,我做了个梦,梦见自己真的背上了行囊开始在远方,在路上……
[此帖子已被 akasi 在 2005-7-21 14:19:14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akasi 在 2005-7-21 14:22:16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