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茂铺茵厚,森森列障长。周环罗玉砌,缭绕布金墙。 殿宇楼台,红砖黄瓦、金壁辉煌。门坊飞檐,琉璃嵌砌,彩画阑额。石生拥道,威严肃穆,气度轩昂。浮雕壁栏,龙飞凤舞,绝伦美奂。 九曲御河,接松山泉水,连莫愁湖碧。 龙鳞神道,穿华表石生,越门亭坊桥。 神道喻旱龙,九曲似水龙,旱烈如阳,水柔如阴,径环水抱,阴阳相配,珠联壁合,顾盼生辉! 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 显陵是明代第12个皇帝陵墓,建于1519年至1566年(明正德十四年至嘉靖四十五年),历时46年,是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父亲恭睿献皇帝朱祐杬和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  显陵---没做过一天皇帝的皇帝陵 显陵里的朱佑元,他原只是亲王,册封为“兴”。食邑湖广安陆州,即今钟祥。他死后即以王位葬于当地。正德十六年三月,明武宗驾崩,无予继嗣,按照明朝祖训“兄终弟及”,由武宗的堂弟朱厚骢从钟祥进京继承大统,改年号为“嘉靖”,史称明世宗。 嘉靖皇帝登基后,就追尊其父兴献王为恭睿献皇帝,尊其母为章圣皇太后,改“献陵”为“显陵”。 显陵之奇特主要源于王墓改帝陵而形成的一陵双冢举世无双的孤例而弥足珍贵。其围陵面积183.13公顷,整个陵园采用内外逻城双城封建,外逻城长3600余米,墙高6米,墙体厚1.8米,红墙黄瓦、金壁辉煌、蜿蜒起伏于山岚叠嶂之中,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中遗存最为完整的城墙孤品。  皇陵龙形神道 明清帝王陵园中,大凡都有一条宽大、笔直的神道,但显陵的神首却与众不同,它在中轴对称的传统格局中又人为地使之弯曲,全长1368公尺的神道,看上去宛如一条腾飞向北的巨龙。 为什么显陵的神道要弃直求曲呢? 封建风水理论认为:路亦大观风水,生旺而弯环则吉,衰死而硬直则凶,所以,这条路是弯曲的。  皇陵御桥 皇陵旧红门(御桥上汉白玉狮子,每个形态迥异,各不相同) 皇陵御牌楼 从红门进去,依次要经过三道门和五座石板桥,桥下是一条九曲河,弯弯的河道游龙般盘曲,象征着静卧陵园的真龙天子。这条全长1700多公尺,沿中轴建筑九曲折回的御河,上面架设着王道石拱桥,每道并列三桥,为显陵独有,这里的“九曲”、“五桥”也暗合了皇帝是“九五至尊”的含义! 皇陵石生像 迎面为汉白玉望柱,通高12米。望柱后排列着石像生群、计有狮子、懈貂、卧骆驼、卧象、麒麟、立马、卧马各一对;武将二对,文臣、勋臣各一对,造型生动,排列有序。     皇陵龙凤门 龙风门,作为石像生的依托,设计十分精巧,为六柱三门四楼冲天式牌楼,方柱上悬出云版,上覆莲座,莲座上各雕有一尊朝天吼、正身立火焰宝珠,石墩,坊身仿木作设额枋、花板、抱框,上额枋设有门簪,方柱前后夹有抱鼓石,影壁墙下设须弥座,上盖黄色琉璃瓦,整个龙凤门不仅洁白耀眼而且金碧辉煌。 皇陵内明塘 过九曲河最后一道御桥为内明塘,内明塘为圆形,直径33米,周边砌有青石护岸。犹如一颗夺目的明珠镶嵌在龙形神道的颈部,与外明塘相呼应。 一个陵寝中有了两条龙,有了两口明塘,这塘便就有了“龙井”的作用。  汉白玉浮雕 琉璃影壁 影壁正面为绿色琉璃的蟠枝图案,背面为双龙腾跃,喻意藏龙护生。 棱恩门----雕栏龙凤柱  棱恩殿 仿皇宫金銮殿而建的棱恩殿是供奉帝后神牌和举行上陵祭祀活动的场所,是陵内最大的主体建筑。大殿虽已毁于兵火,但从这残存的柱础,汉白玉栏板,仍可窥见当年雄伟壮观的气势。 石五供-----供案和石雕供器  方城明楼 明楼,方城面阔、进深皆为22.2米,方城上建有明楼,面阔、进深均为17米,重檐歇山顶,石须弥座基础,四道券门。内供“大明睿宗献皇帝之陵”圣号碑。  明楼俯瞰,极目远眺,只见棱恩殿、内明塘,而龙形神道、九曲御河却好似远在天边,悠悠,不尽显陵展雄浑!  前、后宝城 显陵的坟墓有城墙围着,这城墙叫宝城。显陵特有一陵两冢,呈“∞”型。前后两冢以瑶台相连茔城分前后两圈城墙,中以瑶台相接,平面形状如哑铃。前城直径112~125米,墙高5米,城内圆形土冢之下,是正德十四年为兴献王朱佑杬营建的墓室;后城直径103米,墙高5.5米,城内圆丘之下的玄宫,是嘉靖十八年(1539年)新建的,建成后将被追谥为恭睿献皇帝的朱佑杬重新装殓后迁厝于内,与其妻章圣皇太后合葬。 两座宝城城墙周设堞垛,共有16个向外悬挑的汉白玉雕成的蟠首散水。设计精巧,为独特的排水系统。  而今处处生芳草,纵凭高,未见沧桑。 怎知她,几经烟雨,几度风遗!  [此帖子已被 酱橙子 在 2005-10-11 10:56:41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