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秦策》中就有所谓“栈道千里,通于蜀汉”的记载。考证这千里的栈道,自然包括褒斜道和由汉中到四川剑阁的金牛道。 《史记·货殖列传》记曰:“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榖其口”,则进一步说明褒斜道是连接关中和蜀道的交通要道。 至于说褒斜栈道开凿于何年,历史家有大量的论证:
一说: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褒斜道就被汉中和关中以及途中的古人类用脚板踏出了一条羊肠小道;
二说:周武王姬发讨纣,蜀亦从行。如果这一记载属实,那当时巴蜀之师必然由四川西部入汉中,经褒斜栈道穿越秦岭,方可达到陕西岐山,与武王汇集“蜀亦从行”;
三说: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这说明周幽王出兵侵犯褒国是从褒斜道南下,在得到褒姒女以后,又是从褒斜道回军镐京的;
四说:战国时魏人范雎,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他同商鞅、张仪、李斯先后任秦国丞相,为秦国的强大和统一天下做了重要贡献。公元前267年(秦昭王四十一年)任秦国相国,封应侯。范雎为政期间突出贡献就是创修褒斜栈道。
当时地处关中的秦国,东有幽谷关,西有散关,南有武关、北有雁门关,已经都有了栈道,无所不通。唯独褒斜道好像打了个结,严重影响秦国通往西南方向的交通。因此,范雎为相后,耗时十余年,在褒斜道上修建栈道,借以大力发展关中与汉中、四川等地西南地区的经济贸易。“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亲之欲得矣,君之功极矣”。至此,褒斜道第一次称为褒斜栈道; 我以为这一说最为可信!
五说:《读史方舆纪要》载:“褒斜之道,夏禹发之,汉始成之,南褒北斜,两岭高俊,中为褒水所经。春秋开凿,秦时已有栈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