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77|回复: 4

带一本“李白”去皖南!

[复制链接]

6

主题

2

回帖

55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58
发表于 2005-12-14 15: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题目,是从《带一本书去巴黎》套下来的。我要讲的却只是一段自己的往事。那是年秋天,四人帮垮台已经一年,国内政局还远不明朗。上层的事情,下民弄不清楚。但文艺界还没什么动静。我的处境倒是松动了些;干部也在观望吧,懂得勿为已甚了。这时我打了个报告,要求深入生活到地质队去,选

定的地点是皖南,得到批准。为什么去地质队?因为我一直向往野外生活,也因为艰苦的地方没人抢,少惹许多闲话;为什么选定皖南?一是看材料那里的队工作很好,二是揣了个私心,私心乃在山水之间很想借此一登黄山,理由都预先想好了,黄山青鸾峰上有李四光发现的第四纪冰川擦痕,李四光在当年的宣传中是摘掉中国贫油帽子的元勋,采访地质队去看看他发现的冰川擦痕,就是无可厚非,甚至理所当然的了。

做了轻装远行的准备,除了地质方面的资料,挑来选去,只带了一本《李白诗选》,个页码,收诗不到二百首,可谓少而精。此书为舒芜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至于为什么只带这一本,则不仅是因为它薄薄的,不压分量;而且因为皖南是李白的旧游之地,不但晚年在那里流连至死,他沿江东下,南北穿梭,来往于周边的名山大川,该也不止一次路过吧。那时我没读过李白的年谱,只是从他诗集里眼花缭乱的地名,乃有这样的臆断。


更根本的原因,是我从小就窥见过李白的世界,心驰神往。我指的不是床前明月光<那首《静夜思》,而来自沦陷时北平一位名叫江寄萍的作者的一篇文章。他生前似乎是位清寒的国文老师,年代初贫病而死。文友们替他辑印了一本没有封面的小册子作为纪念,其中收的可能不过是他为了糊口而写的随笔短文,有一篇集中写李白和月亮。后来类似题材的文字也读过一些,但这一篇对我是关于李白的启蒙之章。我从这里第一次读到《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样,一下子把人间的种种哀乐都推到辽阔旷邈的宇宙背景之前,使人一下子接触到李白浪漫精神的内核。人们常说李白的浪漫主义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其实无论积极或消极,都源于他对时间与空间无限性的感悟和哲思。这像一把钥匙,即使在李白沉湎于最世俗的行乐,写出花团锦簇的诗行时,字里行间也氤氲着个体生命在天人之际的怅惘。运会无凭,世事无常,中国古代诗人之所谓多愁善感、一个愁字,概括了不同层次的无奈与茫然。而李白抒写的则是愁中之愁,想要与尔同销万古愁而终于销不尽的那个万古愁

[此帖子已被 又见炊烟 在 2005-12-14 16:59:41 编辑过]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2

回帖

55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58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4 15: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宣城,温习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全诗就笼罩在一个愁字里,但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到底愁的是什么,是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都是,又都不是。因为昨日一去不复返,固然令人生愁,但李白知道<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指日月)者百代之过客日夜轮回,春秋代序,不妨秉烛夜游,暂时聊以消愁;至于<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种烦忧不过是些枝枝蔓蔓,又何足深愁?

在另一首色彩斑斓、音调响亮的诗里,我们听到了李白的乡愁: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在他吟出这首绝句的一刻,眼前的花光,满山映红,幻听的鸟啼,唤醒他心中一脉乡愁,让我们也感同身受了。不过,转而一想,即使他立马动身,上三峡,返峨嵋,回到他生小的家乡,他灵魂深处的愁,又还会生出别的愁绪,是无计可消除的。


但我随身带着这一卷一路在皖南山水间行走,却仿佛李白的诗魂伴我,使我从琐细的烦忧中变得通脱,每首诗中展现一个不同的诗境,对照着此时此地我的眼前景,心底情,真觉得李白先得我心。在宣城,他的敬亭山一诗,让我读到他深味的孤独,到了泾县,他的桃花潭一诗,又偿我以友情的深醇。


手此一卷,我自然不会胶柱鼓瑟,按图索骥。若把李白的诗,哪怕是纪游诗,当作了导游手册,那不成了买椟还珠的呆鸟,至少也是个马二先生?在青鸾峰前仰望冰川擦痕时,遥想万千年前,地裂山崩,洪水漫溢,冰川顽石排轧而下,白浪如山,涛头喷雪,其色如电,其声若雷,我心里涌起的已经不是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我的经验中,顶多只有黄河开凌的印象,却是李白写蜀道、写大江、写天姥诸篇中的混茫气势和苍茫情怀,使我丰富和深化了对那不可复见的景观的想像。


从李白算起,毕竟又过了一千二百年,李白听过见过写过的清猿,已经无由邂逅了。然而,我在宁国县一带山水林菁中跟着地质队登临跋涉,那云天物候草木清溪,在印证着李白的诗,尽管我所到的地方,也许是他的足迹所未曾到。说印证又不尽然。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要多少次来到江边,才能看见到近似于小谢当年笔下的澄江净如练,又才能懂得李白心中是怎样体验这看似寻常的一句诗澄江净如练只能是属于谢玄晖,而李白吟咏的青山白云只能是李白的青山白云,清溪渌水也只能是李白的清溪渌水:我们感染了李白的诗情,再去看那山川风物,似与不似,互为注解,于是有物是人非,甚至物亦非是的感叹。
不管怎么说,是皖南那片山水给了李白以感发,他才写下那些诗来。我常说,把皖南随处一段山水截下,移到大城市郊区,都会成为轰动的景点。我在这里,可也不全是在逛免票的公园。我身临其境地听到当地人向我讲述十几年前即年代初期大饥荒的惨状。李白写过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可那都是由于战乱,他对和平年代也会发生的无可抗拒的灾难性的人祸,缺少足够的想像力,更无法做出预言,这是不能苛责的吧。距离年末为丙辰清明天安门事件平反,还有一年多的时间。但我所遇到的地质队员们,一听我从北京来,都要问当时天安门广场的真相,不但私下里问,在座谈会上也搁下正式的话题,殷殷相询。可见什么也敌不过人们力求摆脱蒙蔽的良知,两个凡是的桎梏和威慑开始不灵了。我在渡江而北,去和县、枞阳之前,来到当涂。那时李白的衣冠冢还没完全修复,但千古采石矶块然独存,失悔着不曾挽留住佯狂的诗人。我想,对李白这样勘破红尘的诗人之死,是不必痛悼的,也用不着化悲痛为力量,更不用一个李白沉下去,千万个李白站起来,古今中外,只有一个李白,只要你读他的诗,你就没有失去他。浮云渡江去,明月下山来。清风当此夜,应吹诗卷开。江草年年绿,何多相似花?我独怀李白,难再始为佳。

在采石写下这几句,为我这一次李白之旅画上句号。
我每到一处,有意无意都会留下一些节目,以待后游,这次也不例外。日程使我来不及去南陵、铜陵、贵池,来不及去访《秋浦歌十七首》的秋浦。年夏,我和皖南出生的诗人刘祖慈约定,邀请老当益壮的诗人蔡其矫一起,就在这年秋天,从《秋浦歌》诞生地出发,追步李白的遗踪,作一次骑自行车的自助游。谁知到了十月,我奉命去参加在重庆召开的诗歌座谈会,那是为清除文艺界精神污染作舆论准备的。这次壮游便失之交臂。一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前几天看一本新出的杂志(似乎是《寻根》),其中有一位民俗学者考证,说李白《秋浦歌》中的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云云,并不像历代注家说的,是工匠炼矿砂时的炉火,而是当地风俗,在过年时以烧红的铁置诸砧上,击打它,使星花四溅,有如烟花爆竹,象征喜庆。这非亲历其地不能知。附记于此。邵燕祥 前不久,黄山市和铜陵市共同申请目连戏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孰不知,郑本目连戏最初的原创地就在我市石台县,在明朝人王骥德所著<<曲律>>一书中还这样写道:石埭、太平梨园几遍天下,苏州与角什失之二三那么,如今这千年目连戏在石台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它最后的传人还在吗?

[此帖子已被 又见炊烟 在 2005-12-14 17:17:46 编辑过]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2

回帖

55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58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4 15: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全是乱码呀?我不知道怎么弄哟!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3

主题

9668

回帖

2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50714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5-12-14 17: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注明“原创”还是“转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2

回帖

55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58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7 15: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好意思,我不知道怎么弄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8-21 00:45 , Processed in 0.03943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