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天台寺即“地藏寺”、“地藏禅寺”,重建于清末民初,始为今日之规模。今住持僧普导。
天台寺历史悠久,相传千年以前金地藏曾在此居住,洁瓶僧常从罗汉墩来此与地藏晤谈。寺依山势而建,根据峰顶岩石高低不等,分别为一层、二层,直至三层,最高处殿檐与寺后峰顶岩石相接。前后三进殿宇形成既无天井又无院落的整体建筑。 寺内三进殿堂通连,宽敞、明亮、整齐,建有地藏殿、大雄殿、万佛楼等。巨钟、大鼓等法器陈设齐全。万佛楼头,本质小雕像悬满梁间,被香火熏得似铁铸佛像。楼下敞厅,门对古拜经台,门槛下万仞深渊。香炉峰、烛峰、钟峰、鼓峰皆伏于脚下。门虽设而不宜走,可在门内观赏山景。 话说天台寺
天台寺位于海拔1306米的九华山天台峰顶,又称“天台正顶”。相传为唐代新罗国高僧金地藏修行处,故又称“地藏寺”。
天台寺历史悠久,据旧志记载:唐金地藏禅居天台时,高僧挈瓶常从九华山另一高峰罗汉墩来此与其谈禅。天台寺始建于宋,其时“踏遍天台不作声,清钟一杵万山鸣”,但后来毁于火灾。明洪武元年重建,但十分简陋,仅是“茅屋几间草色青”。清光绪十六年再次重建。民国九年,住持彻德重修佛殿,寺前匾额上书“天台正顶”四字,始为今日之规模。 在九华山,一直流传着“不上天台,等于白来”一说。可见天台寺景观之奇、地位之高。
景观集萃
现在的天台寺建筑面积1540平方米,依山取势,坐北朝南,木石结构,硬山顶。全寺楼阁上下三层,前后三进。 从古拜台向上,走完十王峰后下一段弧形山路,沿龙头峰下的青龙背旁向前即至天台正顶,到达天台寺前。游客至寺前回首一看,可见左有龙头峰,右有龙珠峰,对面十王峰。龙头峰下为青龙背,在寺旁矗立如屏,又名玉屏峰。十王峰迎面而来,谓之“十王朝地藏”。 天台寺横卧于岭间,东面以峰脊(青龙背)为屏屏障,增以玉平台作为墙身,西面和北面以突兀的巨岩为连接点,在陷地上筑高8米的石台基,构成平整的平面,上接峰顶,下临深渊,与奇峰怪石浑然一体,奇险壮观,远观如同一座屹立在山间的古城堡。 寺前的岩壁上,有“非人间”等巨字的摩崖石刻。寺门在龙头峰、龙珠峰间的渡仙桥下,由桥底登石阶十余步,即进入寺门。拱形桥上的横梁上刻有“中天世界”四个大字。所谓中天世界,就是极乐世界的意思。 天台寺整个建筑借高耸的悬壁来隐蔽,御防风寒,又十分坚固。 进入寺门,过弥勒殿后,一目了然,三进殿堂通连,地藏殿、大雄殿、万佛楼,都是宽敞、明亮、整齐。三座殿内分别供有金地藏、释迦牟尼、弥勒佛等诸多佛像。 万佛楼宽10米,深13米,供奉着几尊大佛和1万多个木雕小佛,佛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其中的木质佛雕像悬满梁间,被香火熏得似铁铸佛像。 出弥勒殿角的小门,上岗头,可见岩石上有一下的巨大脚印,传说为“地藏足印”。在地藏足印旁有条小路可行至捧月亭。捧月亭建在龙珠峰上,高丈许,为六角形,于清乾隆二年用花岗石雕琢面 民。亭内遍列石雕佛像、神台。亭旁有平台,四周是悬崖绝壁,有铁栏杆环护,古时传说在台上可以捧月、摘星,是观月出、看云海的佳境。 天台晓日
从寺后小门可到天台峰最高处——云峡。两块巨大的岩石,并峙如门,只容一人通行。右边岩石上镌刻着“云峡”两个大字,左边岩石横琢“三线天”三字。在此外看日出,观云海,无比瑰丽壮观,称为“天台晓日”,为“九华十景”之一。 每逢晴日,伫立于云峰之上,在指晓前,凝视东方,可见启明星尚未坠落,曙光初露,但就在眨眼间,一轮红日踏出山巅,天地之间一片光明,九华山九十九峰清晰可,如在眼前。置身其中,确有南宋左丞相吴潜在《九华山天台峰新晴晓望》诗中描绘的美妙感觉:“一莲峰簇万花红,百里春阳涤晓风。九十莲花一齐笑,天台人立宝光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