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香港去看《色·戒》 最近一个时期,媒体对电影《色·戒》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报道。这部电影在第六十四届威尼斯影展上获得了《金狮奖》。除了在艺术上的成就外,,我认为主要是它的内容。导演李安擅长拍文艺片,但是这部电影却展示了李安的另一面。李安的电影一贯揭示人性中最隐秘的部分,刻画感情深刻而细腻。 该电影改编自张爱玲的一万三千多字的同名小说张爱玲的短篇小说《色·戒》,小说写于1950年,大上海在抗日战胜时期。描写一群进步青年实施“美人计”派非常漂亮的王佳芝刺杀汉奸特务头子易先生,。但在刺杀就要得手之际,剧情却戏剧性地发生逆转——王佳芝在老易为她买钻戒的过程中深受感动而改变初衷。而最后脱身的易先生对王佳芝和同伴开始了杀戮。张爱玲由此感慨,女人再有理想,也还是以男人对自己的付出为一生最大的牵挂,民族国家的大义,原来都顶不上男人给的钻戒。一切严肃的价值判断,在男人给女人的钻戒和性快乐前,都像阳光下的水雾一样消散,而以抗战为核心的近代中国民族意识,也就这样轻松地被解构了。 这部小说的蓝本是一个著名的故事。美女中统情报人员郑苹如受命刺杀汉奸丁默村而暴露身份,被捕,一口咬定为情所困,雇凶杀人,成为当年上海滩重大花边新闻之一。一九四○年二月,被秘密处决于沪西中山路旁的一片荒地,连中3枪,时年23岁。 这部小说深得张爱玲的喜爱,她虽然在1950年就完成书稿,但是却经过近30年不断修改,直到1978年才将这篇小说和其他两个小故事《相见欢》、《浮花浪蕊》结集成《惘然记》出版。张爱玲在卷首语写道:“这个小故事曾经让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修改多年,在改写的过程中,丝毫也没有意识到三十年过去了,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都说张爱玲是个不关心社会的非常封闭的女人,但是才华横溢。在小说《色·戒》中描写了女人对事业与爱情的矛盾心情。她本人和汉奸胡兰成的爱情故事就是一个传奇。爱情是无罪的,她爱上了胡兰成,而最后却又离开了。在一张她送给胡兰成的照片的背后这样写着:“遇到他她变得很低 很低低到泥土里但是她的心是欢喜的在尘埃里开出了美丽的花”。可是张爱玲最终却是胡兰成的一个玩物,是一件牺牲品。女人为情而生,这是女人的最大的特点,也是致命的,张爱玲也不例外。 而当年小说一出,引起许多评论者的愤怒,认为作者对汉奸没有谴责,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是个无是非的糊涂人。郑的遗属尤为不满,认为所谓郑放走丁完全是张的信口雌黄。 小说中女主角生死关头放走男主角,根源是男人带女人逛街,给女人买了一粒钻戒,以至女人被打动,情不能禁。实际生活中的丁没有那么大方,郑谋刺丁的发生地点也没有那么豪华,不过是一个皮衣店,而且直到枪声响起丁还没有真的买下皮衣。生活中的郑苹如抗战前就是著名的美女,追求者如云(其中包括当时日本首相的儿子),而且郑的家世相当显赫,其父担任过南京政府的高级法官和大学教授。 一个有门第有学历的著名美女,又是担任重要任务的特工,会因为一个半老头子汉奸给她买件衣服就意乱情迷甚至忘了生死?实际上郑谋刺丁的事件,事前就因为郑的上司被76号俘获而走漏风声(但是郑不知道),因此进行不顺利也是自然的。丁逃走后,郑又带了手枪去76号欲再次行刺而被捕,如果已经爱上丁,何必多此一举?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张的《色·戒》有些让人不可思议。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为她完全不能理解美女的心理的缘故。张爱玲相貌平平,性格孤僻,追求者寥寥。胡兰成来追她是用了心机的。张爱玲信以为真。后来知道了胡兰成是汉奸,家里还有老婆孩子,她都没有去责备,反而很珍惜和胡兰成的情分。她想象不来美女的心境。张爱玲的这段经理自然遭到了许多人的非议。但是她依然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描写。按照她的设想,就是爱国特工也和她自己一样看见男人就情不自禁的,自以为最强的女人也不过如此,她又有什么错?张是个把男人当偶像来崇拜的女人,在她看来,感情是第一位的,可以超越例如民族国家、善恶是非等。这是她个人的局限性。 李安的电影最大的特点有2个,一个是暴力,一个是性。首先是几个大学生杀人那场戏,十分血腥,但不可或缺。他们不是职业杀手,甚至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凭着一腔爱国热血,就来从事暗杀活动。他们真是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曾经有机会,冲出去就可以把汉奸杀死在门外,但他们在屋里紧张地等待,错失良机。而面对一个有备而来,凶悍的莽汉,他们不知所措,杀不得法,一刀刀乱刺,让我们看到——更重要的是,让王佳芝看到——把一个人活生生地刺杀至死,无论他多么可恨,也是一件非常恐怖的行为。而当这样的事可能再次发生在一个至少表面上看来并不那么可恨的人身上,她能不迟疑吗?其次是很多人谈论过的那几场床戏,因其暴虐而显凄厉。我看到的是王佳芝受难,但与其他类型受难有所不同的是,她的隐忍对易先生有欺骗性,而于她自身,也有可以想见的快感。李安把握得很准确,他的编排合情合理;他让易和王的交往以暴虐始,以温柔终。关于易,犯罪学家可能说得更清楚;但我们从不少书和电影中都看到过,瘦弱年长的男人,往往靠暴力才能在高大美貌的年轻女子面前振起雄风,而一旦征服,他才可以为所欲为。易对送上门来的王本无敬意,蹂躏她自然在所难免。而王决意为国捐躯,方能忍受这种蹂躏。只因性行为所产生的痛苦在女方本来就可能和快感交织在一起,王的隐忍才让易真假难辨。他狭隘的自尊心自然让他误以为他征服了王,连王说她恨他,都让易以为她是在撒娇,从而转向温柔。甚至愿意花大钱买钻戒给王,以期赢人赢心。 李安的电影极大的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在终于原著的基础上,大胆的加入了许多自己的元素。例如那场暴力戏。他运用自己特有的艺术手段,把一个政治和爱情的悲剧故事象剥笋一样一层一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时把他的对女性的思考,对生活的感悟,对过去那段峥嵘岁月的回顾用镜头重新诠释。电影的基调很沉重,里面的演员的表情大都是凝重的。影片中的三场情欲戏,看完没有半点愉悦,只有说不出的压抑,胸中如同堵了石头,怎样挣扎也没有出口。最后一场情欲戏结束之时,主角王佳芝从生理到心理的感情变化已经被充分交代,一切的铺垫,渲染都终于完成,影片的高潮正式到来。李安的电影在感性与理性之间徘徊。感性就是色,理性就是戒。色与戒,戒不掉是人与生俱来的挣扎。正是因为这样的人性戒不掉,爱恨情仇,才是人生永恒的主题。 这次李安是颠覆了自己,也颠覆了观众。他的暴力戏,深深地震撼了观众,被认为是比好莱坞电影的暴力描写还要入木三分的。而床戏则被认为目前最大胆的。以至于男主角的扮演者梁朝伟的朋友刘嘉玲看完出来后脸都青了,有观众认为,太真实了,真实得可怕。但是这样的床戏在大陆是看不到的,被电影审查部门删掉了不少。所以在大陆是看不到原版的。据此有人专门跑到香港去看,这消息不知道是真是假。但至少说明了几个问题:其一是大陆的电影审查制度严格。其二是李安的电影拍的确实大胆。其三是这样的镜头前无古人。至于那些真跑到香港去看的人,一定是李安的忠实的观众,当然也不乏猎奇者。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说明了李安这部电影的成功。但是从票房来看,并不是尽人如意,原因是许多观众知道删掉了镜头,就不去看了,进而转道去香港看。艺术是完整的,一个严谨的艺术家的作品如果进行删减,会削弱作品的表现能力。更何况电影表现的就是一场“美人计”。但愿那些愿意到香港买单的人能如愿以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