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说《奋斗》,有一种很过气的感觉。《奋斗》热播的时候,那些研究生同学都在热火朝天的讨论,我听着她们讨论,我知道这部青春偶像剧是属于对未来对情感充满期待但还是朦胧的那些青少年。我没必要看。加之,当年在北广看到一个研究生校友的研究生生活就是在电影电视剧中打发的,我就在心里暗暗发誓,我读研究生的时候,一定不会这样度过。所以,处于一种自律精神和排斥心理,我拒绝看包括《奋斗》在内的所有没有什么营养的青春偶像肥皂剧。
我昨天想明白一个问题,为什么每天忙碌工作的人,他们喜欢看喜剧,爱情片,战争片,惊悚片……因为生活太枯燥太忙碌了,他们希望在电视电影中寻找的是放松,刺激和娱乐,而不是思考。因为思考让人沉重。只有有闲暇的人,有闲暇的知识分子,才会去想那些一般人不会想的问题。正如康德所说,“闲情逸致是一切精神生活的培养机。”一个没有闲情逸致的学者是创造不出有思想的东西的。
扯远了。改天再说说闲情逸致的话题,今天还是说《奋斗》吧。看《奋斗》,出于外力的推动,我想我可以配合一下。
记得某个学者(?)说过,奋斗里面,想出国就出国,想去法国读艺术就去,这其实发生在现实中的几率不高。在优酷网中看到有网友评论,怎么一开始工作,就能赚两千万?我想说的是,其实电视剧和广告一样,和明星一样,从编剧开始,要调查市场,要定位,找准目标消费者,了解目标消费者希望看到什么。况且,有一个很好的榜样供学习——韩剧。青春偶像剧一定是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如果完全忠于现实,那《奋斗》一定和现实一样沉重,只有来源于现实又终于现实,才能既让人觉得有可比性和参考性,又能寄托美好的期望。
我不喜欢夏琳。明明是顺顺利利的人生,从别人手里抢了陆涛,本该好好生活,为什么非要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指和陆涛分手),让自己和别人都痛苦呢?但是在批评她的时候,我看到了自己过去的影子(当然不一定是感情)。人有时候就是非要和自己过不去,仿佛一生中性格成长的必经阶段。
不喜欢陆涛,整个自我狂。自我,理想主义。但是必须承认,这个世界上,就是有这样一类人存在,他们用一种让人讨厌的方式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梦想。
喜欢米莱,认为现实中的男人最后可能会选择米莱,选择米莱,将来也会更幸福。
以上是三个来源于现实但更高于现实的人物。再讲讲其他来源于现实的人物。 向南。谈不上喜欢与不喜欢。他是一个来源于现实而且比较忠于现实的人物。普通家庭出身,大学毕业后做着普通大学生毕业后能做的工作。遇上一个同样普通家庭出身也做着普通大学生毕业后能做的工作的女孩,早早结婚,却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去处理生活中的摩擦。终于离婚了,遇上了一个对他很好,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女孩, (以上为昨天所写,写到这里出去和朋友们吃了个饭,回来再看,便对写这样的东西感到索然无味,今天早上又有心情继续。) 这一次他觉得真爱来了,以前都是白过了。当和新欢领结婚证的时候,前妻半路杀出,他选择了和前妻复婚。看到这里,作为观众的分歧出来了。有人认为他纯粹是为了责任才选择前妻,新欢才是他的真爱。我认为,(以下观点在昨天中午和朋友吃饭时交换了一下,她也十分同意的)那只是半路杀出的新欢给了向南新鲜感而已,爱情一旦过了保鲜期,他们之间的问题就会显现出来,正如我在23岁的时候,就听到阅历丰富的上司告诉我那样,爱情,如果真的存在,他的寿命最多也只有3个月。过了这个期限,种种问题也会像他和杨晓芸之间发生的一样,迎面而来。我认为这种可能性有99%,剩下的1%,便是完美的爱情和婚姻,而之所以完美,是因为它的不能持久性,因为天灾人祸,绝症等的降临。他选择和前妻复婚,完全是因为责任而没有爱?我也不这么认为。这个时候的爱,已经不是初相识的时候那种激情般的爱,而是经过生活洗礼另一番更加厚重的东西。杨晓芸,嘴巴太厉害,太损,但是她并非要向南如何如何,或许更多的是对生活的一种埋怨发泄在向南身上。生活就是一件长满虱子的华美袍子,这袍子,本身就是用来藏污纳垢的。
或许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上面这件事情。用老年告诉我的,男人和女人不一样,也许女人更加忠实于自己的所爱的人,女人的爱也许更加持久,而男人更加愿意冒险,愿意做新的尝试,在对待异性上更是如此。 生活就是一件长满虱子的华美袍子,这袍子,本身就是用来藏污纳垢的。
华子最后碰到了一个比露露更好的。但是电视剧的结局只是一段生活故事的结局,生活本身还在继续。我想说的是,也许华子的结局安排只能说明编剧或者导演从男性视角出发,启发男性观众:女朋友离开你了,不要紧,后面还有更好的等着你!肯定又有人不同意了,那我问那不同意的人,为什么不在结尾让米莱的真命天子出现?电视剧中,细微处也有可怕的男权意识。
灵珊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姑娘,下辈子希望自己有她的气质,呵呵。
此外,我也很不喜欢(我不会说“我粉不喜欢”,因为我不喜欢那样的网络语言)《奋斗》这部电影的标题,或者貌似贯穿整部电视剧的主题——奋斗。因为这是一种把革命战争年代的斗争哲学转换成市场经济下不太发达的社会中的年轻人的斗争哲学。这个社会如果人人都在“奋斗”,那么这个社会将是可怕的。当然不可否认,“奋斗”,或者说赚钱,已经是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我们的社会要发展,需要“奋斗”(或者说)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我只期望,当大多数人在“奋斗”着赚钱的时候,能给那些不只是为了钱而生活的人投向一点不是鄙视,也不是同情的目光。 (本文是本人前几日写的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