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有人文和自然两类,历史遗迹当然属于人文,历史遗迹结合自然风光时就更让人着迷,比如武当山、五台山等。当然游景是次要,主要是游心。 关于旅游度假 我对朋友们说我要出门去旅游,不知道你们是怎么感觉的,你们是否以为我去了什么名山大川?其实我只是感觉郁闷了,所以就在一个很安静的地方住着休闲,看蓝天白云、荷花、野草,与天空飞过的鸟说话,听草丛中蟋蟀以及树林中知了的歌唱,呼吸清新的空气,在水中畅游,过着惬意的休假生活,感觉非常快乐安适。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旅游度假。
Walter Savage Landor(兰多)曾经写过一首诗Finis(终曲): I strove with none, 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e. Nature I loved, Next to nature, Art: I warm’d both hands before the fire of life; It sinks, and I am ready to depart.
译文是:我与世无争,因为没有什么值得我去争斗。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它们是我的生命之火,给我温暖;一旦这生命之火灭去,我也该离去了。
很多人生来就是为了爱大自然和艺术的,我觉得这是上帝给这样的人的恩宠。这样的人在入世的时候不会灵魂沉沦,他们的心灵会飞扬、升华,他们会真正享受生活的美丽。在我至今为止的生命中,我一直对大自然怀着没有任何理由、说不清具体原因的热爱,完全可以说是为爱而爱,是天生就刻骨的热爱。我很小的时候就有些“老气横秋”,经常躲开大人,一个人跑到一个山坡上坐着看天发呆,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少年时喜欢半夜里溜出家门到荒芜的大草地上趴着看星空观星象,渴望着成为天文学家;对星座的熟悉使我至今在夜晚看见星空时,无论在多么荒野的地方,我的恐惧都会立刻消失,因为夏天的天蝎座、人马座,冬天的猎户座、大小犬星座早就成为我最亲密的朋友。青春期的时候,无名的烦躁经常会使我突然跳上一辆巴士,往不知名的地方去,看见荒凉美丽的地方就跳下车,停留一段时间后再返回。有人曾经不无担心地问我“在陌生地方不怕遇见坏人吗?”,我还真不怕什么坏人,只怕自己心中永不停息的激情风暴。成年后我在特别抑郁的时候总是会一个人骑上自行车去荒郊野外看日落,夕阳庄严肃穆地缓缓下落,我总有被感动得落泪的感觉;往往天黑很久后我才回家,让老公担忧不已,生怕我有什么不测。有时我会站在无人的水塘边,大声喊叫,然后就觉得郁闷尽消。……总之,大自然真的是最疼爱我的母亲,是我最不离不弃的朋友,是我无可分割的生命的一部分。如果哪天我厌倦了大自然,那我也就真正成为了行尸走肉。
莱蒙托夫说“每逢黄澄澄的田野泛起麦浪,凉爽的树林伴着微风歌唱,园中累累的紫红色的李子,在绿叶的清荫下把身子躲藏;每逢嫣红的薄暮或金色的清晨,银白的铃兰披着一身香露,正殷勤地从那树丛下边,对着我频频地点头招呼,每逢清凉的泉水在山谷中疾奔,让情思沉入迷离恍惚的梦乡,对我悄声诉说那神奇的故事,讲的是它离开了的安谧之邦,——此时我额上的皱纹才会舒展,此刻我心头的焦虑才会宁息,——我才能在人间领略幸福,我才能在天国看见上帝……”,对我来说也是这样。
关于度假,何树青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们其实不会休假》,他说“假期是生命的驿站,也可能变成一次噩梦”,他说“有人度假是因为别人也在度假,有人选择度假因为这是‘著名的’度假风景名胜区。他们比着活,学着玩,体验着别人的体验。去法国的蔚蓝海岸,因为人人说这里是‘快活王国’,去马尔代夫是因为麦兜也向往马尔代夫,去西贡是因为《情人》中的事就发生在西贡,去庐山是因为李白说过‘飞流直下三千尺’,并且这里有诸多的名人度假别墅。学名人,学小资趣味,按捺不住攀比与效仿的欲望,成了一些人度假的心理动机。”他认为现代人度假中的种种弊端,比如无法关掉手机(所以无法让自己放下俗务,无法静心),甩不掉的旅行团,绕不开的旅游旺季,疯狂购物、彻夜狂欢、等不到的艳遇、得不到的孤独、停不了的照相机、买不完的纪念品等都在使假期变成噩梦。
我很赞同他的看法。我们出去旅游,既是游景,也是游心,是在大自然中找到心灵的安宁,放松自己,让自己得到真正的休息。所以我不喜欢随旅游团出游,不喜欢在旅游旺季出游,不喜欢去人潮汹涌的所谓著名风景区。我喜欢去还没有被深度开发的“野”地方,在那里当地人一般都很朴实,风景也没有被破坏,最重要的是那里有我所渴求的静谧安宁,我可以不受干扰地真正与大自然亲热,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找到安慰、疗好创伤、放飞心灵。我曾经有一次登泰山的可怕经历,那次是五一期间,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在半夜登山,想赶往山顶看日出,结果游客太多,黑压压的人群被堵在十八盘,人流冲来挤去,人人立足不稳,到处是人们的尖叫声,一片恐怖。我和老公也被堵在南天门附近,进退不得,一直挤着站到第二天上午八点多腿都没感觉了人群才被疏散开,我发现满地都是人们被踩落的鞋子,还不时有伤员被抬下山。我们没有了任何兴致,疲惫不堪地下山。我老公最可怜,几乎是把我背着拖着弄下山的(不是不舍得花钱坐车下山,而是因为等车下山的人太多,我们实在等不得),其实他自己也困乏不堪。好几天以后我们的身体才恢复过来。这样的旅游难道不是一场噩梦吗?
在《旅游:是游景还是游心》一文中作者认为“游心者,不慕名山大小之感誉,不屑闹市喧城之繁华,游历荒野僻壤,山穷水尽之处,同样兴致盎然,一景一物,一事一人,皆留心中,真可谓:因情生景,景景动心。眼前虽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触目处,全凭心之感悟领略山水;纵然万籁俱寂,一样鼓荡胸中文字,激扬笔下诗章。天之气、地之气、山之气、水之气,令人为之唏嘘的种种灵气未被重重叠叠的世态俗见和昏昏人气所覆盖。”“人出门涉足四方,只要怀一颗热爱自然的心,天下又有何处不是人间仙境呢?”,是的,只要你有热爱自然的心灵,到处都可以是天堂。
我一直很想去西藏旅游,但因为那里实在太有名了,游客太多,所以我迟迟不敢动身,我很害怕我心中的圣地不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神圣美好,很怕自己会幻灭,虽然我知道幻灭是人生的本质,可我还是经受不住太多的幻灭。
记得我18岁那年,在我大二上完放暑假的时候,我与妹妹在家里的阳台上一起回忆我们儿时的部队大院生活,突然就萌发了故地重游的冲动。我和妹妹坐汽车转火车再转汽车,然后顶着烈日赶到我们儿时居住的地方,结果非常失望,因为记忆中的一切已经改变或不存在(比如那漫山遍野的桃树、李树、苹果树、梨树统统变成了整齐划一的水杉树),物非人也非,让人不胜惆怅。我们返家后的那个半夜里,我和妹妹分别趴在自己的枕头上偷偷哭泣,因为我们这次回去,不但没有找回往日的美好,反而连原有的美好记忆也模糊起来。我们对童年居住地的向往再也没有了……我们的失落感根本无法用言语表达,只有滚烫的眼泪不停地涌出……
所以,我的旅游很简单,只是去很偏僻的地方逗留几天,真正让自己融化在大自然中,真正天人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