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前我写的关于《马语者》的小说评论的一段话 : “死神”“天路”笼罩在神秘色彩下的西征的归路,这里离天很近,有着另一个世界的安祥宁静。“此刻我在我的梦中看见朝圣者刚刚成功地走过迷醉地,进入空气十分芬芳宜人的生命行程的终止处,行经此处的过程间,他们在这和平静谧的地方一季的慰藉。的确,他们不断看见花朵在土地上绽放,斑鸠在陆上啼鸣。在这个国度里,太阳不分昼夜地照耀。因此,此地超越了死亡,绝望的势力也不能达到,并且,从这个地方,他们也不能望见犹疑堡。在此处,他们的视野可以及于天国,他们也可在这儿遇到几位天国的居民,因为这片土地正位于与国接壤处,是杰出的人行走的地方”。①安妮米来到这里,蒙大拿让她还原成原来的自己。牛群、牧场、河北幽静缓缓地流,月光映着水中银白色的涟漪,这让人想到天国,这片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土地孕育了杰出的人汤姆,他是一个世界通向另一个世界的桥梁。“斑鸠”是代表了未受人类文化触及蛮荒大地的声音,和马不同,是大自然直接的组成部分,它的鸣叫召唤人们去分享它的奥秘。它昭示自然之路是通向神圣直觉悟性之路,走向天国的路。于是我们不难理解他的“牺牲”。他是马语者,然而却死在马蹄下,反讽的后面隐含着“奉献”,在向天国的路上无死无生,生即死死亦生。安妮犹如圣母,平静而安祥,一无过去的躁动、焦灼,经受这番洗礼后,和先父的遗子生活。作者在这里勾画的是一幅宗教色彩浓郁的浪漫图画。他的西部情结(向往美国西部生活)和她的宗教意识在这里表现出来。同时还不时流露出英国人的强烈的道德意识使你在西部的粗糙下感到东方的神秘、婉约和细腻。不愧为英国式的美国小说。在自然、人类和生灵的一种原生态中实现作家近乎宗教的天国梦。这正是现代小说的推崇的遁隐,像原始时代那样,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大自然是具有生命和灵魂的,人与自然于是有了情感沟通和亲近关系,将动物人格化,从中体裁味到交流信息和亲密无间的关系。而张扬人的感性世界中的直觉、情感、幻想和神秘等原始的一面,承认第三只眼的存在,无疑是开启了通往世界的另一扇门,这可以说是这本书意义所在。 死在阳光下和死在黑暗中,只是场景的不同。痛楚是自己经历别人无法替代的。浓烈的死亡袭来的时候,外面阳光灿烂而自己已经身处阴阳之间。 我之所以感慨死亡,是前天刚刚车祸一周年。那时我处在朋友们的关注中,在爱的呵护下,我经历一次生死时速考验。当时拥抱和温暖在我可以感受到的时候,已经不是危险了,也与死亡告别了。 死亡可以很轻松,很浪漫,至少表面上是的,可是真正的死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痛苦的经历。为此我探寻过不同的死法,希望死的时候减少痛苦。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煤气中毒最好,但是必须自己不知晓。不然内心的挣扎和恐惧比死还可怕。研究再多,我用大无畏的精神视死如归,也不会去主动寻求死亡。因为生是难得的过程。能够活着,这样幸福的活着就应该珍惜。更何况是在路上热爱生命的人们。 死亡不可怕,只是生命进入另外一个时段空间。来自尘土归于大地。质本洁来还质去,大地一片白茫茫。 远方的朋友的文章我喜欢看,启迪很多。激昂向上,充满思辨。文章曲折有内涵。 我想用真实的死亡替代意念中的太阳,因为不管在床上还是在路上只是地点不同;在寂寥或是在欢欣中状态不一,面对的都是一个==即是真实面对,无处可逃。 [此帖子已被 红衣村姑 在 2008-8-22 8:08:58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