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地点介绍: 宣化,位于大悟县东北部,古称仙花店,北面和东面与河南省接壤,自古以来就是商贾集散地和军事重镇。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曾驻毕于此,设巡司。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国民党第五战区前沿阵地之一,礼山(即今大悟)、黄陂、孝感三县县政府一度移驻于此。1946年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司令部、中原解放区行政公署移驻宣化店。宣化之所以后来名声大噪,一是1946年5月8日,周恩来一行同美将代表在宣化进行了谈判;二是6月26日,中原部队被迫从宣化突围,从而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 大悟县宣化店谈判旧址位于竹竿河西岸,原“湖北会馆”。该馆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座北朝南,2进5间,左右厢房3间,门窗均套格雕花,工艺精细,古色古香。厅外柏翠花红,庄严静谧;厅内陈列着当时三方谈判代表的席位及有关图片和文字资料;厢房内原样保存着周恩来同志睡过的门板及办公用过的桌、椅、油灯等文物。 在宣化店还有“醉仙楼”起义旧址、中原军区司令部旧址、革命烈士纪念馆。  洛阳镇镇区依山建在一个4平方公里的盆地里,北有高大的珠宝山,抵挡严寒袭击,南有低山小丘欢迎春风早度,鸡公山则是镇区东大门的护卫,西边青山绵延环抱。 离镇政府不远处有座洛阳桥。洛阳桥因流经镇区的洛河而得名,洛阳镇的名字源于洛河,而洛河名称的来由和河南洛阳有关。 当地人都认同这样的说法:1700年前,西晋都城洛阳一带发生战乱,都城受到严重破坏,大批洛阳人携家带口,来到现在的南阳、襄樊、随州一带,一些人在今天的洛阳镇安家,他们怀念故乡的青山绿水,把这条绕镇而过的小河命名为洛河,以表达他们的思乡之情。 清澈的洛河水蜿蜒向东南方向流淌,绵延20多公里,环绕着洛阳镇,河中一些水草伴随着水波在清澈见底的河床飘摇。 洛阳镇是一个革命老区,新四军第五师九口堰纪念馆就坐落在离镇区4公里外的西边。 抗日战争时期,李先念、陈少敏、任质斌等率领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在洛阳镇周边地区浴血奋战三年多,创建了白兆山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遵照中共中央指示,鄂豫挺进纵队迅速组建了新四军第五师。随后,当地一孙姓大户人家将自家祖宅捐给新四军作为第五师师部。现在这个地方已经成为新四军第五师九口堰纪念馆。 这处孙家祖宅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是一处保存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有着中原传统民居的特点,共有56间房屋,木结构,三进两院,左右对称格局,青砖灰瓦,斜坡屋顶。 离纪念馆不远的胡家河村是一个胡氏家族的聚居点。明朝初年,因战乱频繁,洛阳镇居民死亡不计其数,明太祖朱元璋下旨从南方各省迁人口来洛阳镇,胡氏一族在这一号令下,从江西迁到这里,繁衍生息。 始建于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的胡氏祠堂,目前保留完整,院落现被辟为民俗博物馆。 [此帖子已被 湖滨 在 2008-11-11 15:20:59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