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我是新人,有幸被版主点名,只好写一篇,也没有时间仔细琢磨,可能有许多不妥当的地方,欢迎各位TX指导、批评。 从小到大,妈妈一直是我身边最亲最爱的人,嘘寒问暖,知冷知热。在我还不能清楚地表达语言时,妈妈不厌其烦地教我呀呀学语;当我还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时候,妈妈义无返顾地用那博大无私的爱为我遮风挡雨;当我自认为已经长在要摆脱她的庇护时,妈妈不无担心地默默注视着我;当我开心的时候,妈妈用明亮的眸子微笑地看着我;当我难过的时候,妈妈明知道自己帮不了什么忙却还是陪着我一起忧伤……妈妈为我做的已经太多太多。 妈妈是一位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人。当年为了父亲,妈妈不顾全家人的反对,放弃了在城市当了多年老师的职业,跟父亲到了小镇,为此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累。妈妈白天种地,晚上还要在灯下绣花,有时村里赶任务催得急,妈妈经常要绣一晚上,或许是年轻,我们从来没听妈妈喊过累,却见她每天都很快乐,她的快乐也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那时邻里乡亲都佩服妈妈能干,夸她会教育孩子。我们姐弟放学就帮妈妈干活,姐姐早早就会做一家人的饭,我至今还记得她站着小板凳(够不着锅台)做饭的样子,然后我和弟弟去地里给妈妈送饭。那时我体质很差,弱不禁风,经常感冒发烧、生病打针,因此妈妈给我的关爱也特别多。记得有一次病得特厉害,都住院了,妈妈很着急,出院后为表示祝贺还特意为我买了一双漂亮的凉鞋,别提我有多高兴了,要知道,我平时只能穿姐姐穿小的旧衣服,但我们从来不跟妈妈要新的或乱花钱,那双新鞋我一直保存到小得都不能穿了还舍不得扔呢。小时候我也不太聪明,长得又瘦弱,考试总给班里拖后腿,同学们有时欺负笑话我。可妈妈却不以为然,还逢人便说:“我这孩子开窍晚,还不到时候呢!”果然,三年级的时候,我在班里一跃成为学习委员,一直到中学,威信很高,成了人人夸的聪明的孩子。现在想来,是妈妈的爱和鼓励一直在起着作用,妈妈要强的性格一直在影响着我们,在妈妈眼里,孩子总有一面是最好的,她用思想和行动影响着我们,使我们姐弟都很争气,一度成为邻里乡亲称赞的对象。 印象最深的还是我上中学时,那时我们全家团聚了,住到父亲工作的镇上,但条件还不是很好,妈妈白天打石子、推小车、干建筑,为多挣钱供我们上学几乎所有的杂活都干过,因我们上学要带饭,妈妈还费尽心思,担心我们吃不好,害胃病,就变着花样给我们准备饭,今天烧饼,明天米饭,刚蒸的馒头用纱布裹了一层又一层,生怕凉了硬了。下了晚自习回家,妈妈再累也等着我们,总是从锅里端出热腾腾的饭菜给我们吃,吃得少了,就问是不是不合口味。有一次,我听妈妈跟邻居说,“孩子当学生时辛苦呀,早上见不到太阳,晚上回来伴着月亮。”其实,这比起妈妈受的苦和累,又算得了什么呢? 妈妈是会过日子的人。现在,妈妈用电饭锅来做米饭,每次盛完饭后锅底多少都会粘一些饭粒。赶上我偶尔回家涮锅时,我都是顺手接上些自来水先泡上一会儿,然后洗净倒掉。为这事儿,我已经挨了妈妈好几次批评。原来,那个“粘着饭粒的锅”是要用饮用水泡上,等下午米粒都被泡下来再重新加热烧开后当稀饭喝的。我劝妈妈:“至于吗,就这么几粒米,你这不是在喝涮锅水吗?”妈妈对我的话很不以为然:“几粒米?你泡泡看,是一大把米呢,象你那样倒掉太浪费了,日子过得再好也得爱惜粮食啊。” 自从家里有了豆浆机,每天早上做豆浆成了妈妈的一大任务。准确的说那已经不叫“豆浆”了,妈妈除了放上黄豆、黑豆、青豆、豌豆等各种主料之外,还会加上花生、红枣、核桃、枸杞等许多配料,味道好喝得我们都管它叫“琼浆”。每次剩下的豆渣(营养学家认为豆渣占了豆子90%以上的营养)都被妈妈当作原料蒸了窝头,用她的解释就是——美到极致是自然,吃到极致也是自然。要说这窝头更“花花”,除豆渣外还要加上玉米面、小米面、密枣、桂圆、葡萄干、红糖等,个个都象小酒盅一样大,味道更是没的说,比北京的宫廷窝头还好吃呢。 看过一篇文章,里面写“当你1岁的时候,她喂你吃奶,而作为报答,你整晚的哭着;当你2岁的时候,她为你怜爱地做菜,而作为报答,你把菜打翻在地上;当你3岁的时候,她给你买彩色笔,而作为报答,你涂了满墙的红黄蓝绿;当你10岁的时候,她为你准备了生日,而你连她生日是几月都不知道……”不管记不记得,我也必定做过这么多让妈妈不省心的烦人事,因为我知道妈妈从来不曾怪过我,甚至她已经不记得那些事了。 妈妈,下辈子我们还做母女。不过,请您做我的女儿,让我来好好疼你,让我来为你操心,为你烦恼,为你担忧,我要让你做全天下最幸福的女儿,就像今生您让我如此幸福地生活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