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秭归,青山绿水 
28日央视朝闻天下发出的场面,与我的选景不谋而合,远处是龙舟竞渡 已经记不得这是第多少次来秭归了。新县城还是茅坪镇时就来过,现在变成了一座几无历史积淀的新城。而老归州葫芦城经拆毁后早已淹进水里,成为一座远逝的海市蜃楼……
小背篓里的童年,最是令人怀念 现在,我能从1994年至1997年在宜昌记者站期间的日记中找到关于秭归的不少记述, 其一:“5月13日 端午节,归州镇上艾蒿香,有卖粽子和野兔者。县里用车送至屈原乡前面铁索桥。过香溪走七里峡,十一时到乐平里,乡政府李秘书和乡人大刘主席陪午餐。下午独游响鼓溪,经望屈台、照面井、读书洞等景,山水俱佳,为其未成旅游热线而惋惜。黄昏时仍在屈原庙前与骚坛诗社徐正端副社长谈话,此地民风淳朴,女孩儿天生丽质。晚餐有火锅排骨、粉蒸肉等,啤酒佐之……”
掷粽子后的女孩和最似屈原的秭归男人 其二: “3月 21日星期五 ……下午打听重庆鱼嘴(一说水葬)特大船难事故一事,死12人,伤50余人,天鸥飞船撞进鸿运船上。后听说武汉已发消息,故罢。晚乘夜班船去往秭归,屈原3号为新轮,较舒适。 22日 天亮才发现,船竟在茅坪等4个多小时,八时才开,且有小雨洒在码头。9时半到新滩,过江往上孝。真是绝妙的古民居群落,以江读庙为代表,此为南坪小学所在地。曾拍过“大江东去”和“家在三峡”。往日,此地有“北岸三杜、南岸三郑”说,现郑姓尚有不少。见郑启明正在搬家,从一线水位迁到上面机耕路边。南岸竟没有餐馆。踏泥上下坡良久。后租船拍链子崖,回新滩拍“蒲洋人”碑。新滩旧街,脏乱不堪入目。转快艇回桃花岭号至巴东。……  看龙舟的美少妇之一 更多的故事只能记在心里,相信读到此博的人会勾起记忆——那是我们一同去新滩对岸的“上孝”这个古镇,亲眼看到它一砖一瓦地拆毁。那次,“在巴东盘垣近一天。秋风亭下有摩崖石刻,为我首见。 客轮是这样的靠不住,时间无定。一般应在船上买票才是。 四时许上“东岭宫”。此船上一批游客在小三峡被骗,相当愤怒。参与调解。船主邀晚餐,尽谈难处。 江上春夜,灯火万斛。此景难再。过坝耽误良久,翻上闸来拦车回去。”  最可欣慰的是诗城归城代有传人 调回武汉后数返三峡,其中一回为采写报告文学去过秭归及巴东…… 对于这一次行旅,我不打算多叙。时间匆匆,因写新闻稿而没有参加下午的端午诗会,错失良机。见识了不少熟面孔,他们犹记得我,谈及得多的是我发在《小说选刊》上的头条,和在博客上的“野熊公案”。在端午节的今天离开,最后的印象是云雾中的黄牛岩,是堪与漓江媲美的西陵峡,青山绿水,绿水青山。一言难尽,此生难忘。“何当共剪西窗烛,却道巴山夜雨时。” 借博客展示几张照片,以示感谢秭归朋友的盛情款待,同时也为关注此博者神游一番端午秭归。 |